李大柱去哪儿了
张军霞
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路口有家牛肉面馆,雪白的墙壁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李大柱去哪儿了?”
偶然,顾客中正好有叫李大柱的,就会半开玩笑地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呀?”服务员会反问: “你真的叫李大柱?”顾客就较7真,掏出身份证,往桌子上一拍: “绝无假冒!”
服务员见状,就会毫不含糊地说:“好,今天您在我们店里吃饭,免单!”正当顾客不知所以时,牛肉馆的老板,胖胖的王师傅,就会笑眯眯地迎上来:“欢迎您光临!现在不是流行‘去哪儿了’吗?时间去哪儿了,爱情去哪儿了,我们小店也跟着时尚一把。不过,凡是名字叫李大柱的人来吃饭一律免费,这可是我这里的老规矩了。”
说话间,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已经上桌,还搭配着精美的小菜,名字叫李大柱的顾客继续追问:“这规矩真奇怪,为什么呀?”老王一笑:“说来话长呀!三年前的一个傍晚,我骑着三轮车去买菜,走到路口,忽然有辆摩托车冲过来,我摔倒在地上,头上顿时血流如注,骑摩托车的人却一下子跑远了。我疼痛难忍,连连呼救。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行人很多,可他们谁也不肯停。就在我快要昏过去时,有位开着货车的小伙子,快速跑过来,扶起我,还拨打了急救电话。很快,我被送到了医院,等我清醒过来时,小伙子却没了踪影。我问遍了所有的医生扣护士,他们只记得,有一个人和小伙子一起来的,他们只听到同伴叫他‘李大柱’……
出院之后,我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找到好心人李大柱,却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无法报答这份恩情.让我十分过意不去。一次偶然,我想到这个主意,就是凡是来店里吃饭的顾客,只要名字叫李大柱,我就不收费。我想,总有一天,我会遇到真正的恩人,向他当面说一声谢谢……”
老王的故事讲完了,顾客在恍然大悟之余,往往也会竖起拇指称赞他的创意。慢慢地,很多老顾客都熟悉了这个故事,他们时常问老王: “找到李大柱了吗?”
一天晚上,面馆打烊了,服务员在收拾餐桌时,发现了一个装着钱的纸袋,还有一封信,上面这样写着:“老王你好,一年多以来,我时常到你的面馆吃饭,每次看到墙上面的字,内心都很煎熬。本来,我在老家当快递员,一天上班时,忽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说父亲突发心脏病,我在赶往医院的途中,撞倒了一位刚刚走出菜市场的老大妈。由于恐慌,我没有停留。等到父亲痊愈,出院,我脑海里始终忘不了撞人的那一幕。最终,我逃离家乡,来这里打工,偶然在你的面馆里听到了李大柱的故事。我又来过很多次,却始终没有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也叫李大柱。现在,我决心回老家去弥补欠下的良心债。在离开之前,我想留下这些钱,就算为今后在这里吃饭的李大柱们买单吧!”
老王看完信,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粉笔,郑重地将墙上的字又描写了一遍。
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写了关于“李大柱”们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事件一:顾客李大柱凭借其姓名免费享用牛肉面。
事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顾客就较了真,掏出身份证,往桌子上一拍:“绝无假冒!”(根据加点词语,结合上文,在“较了真”后进行神态描写,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和本文语言风格,不超过15个字。)
(2)老王看完信,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粉笔,郑重地将墙上的字又描写了一遍。(老王为什么如此“郑重”?)
3.小说首尾都写到“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为什么以“李大柱去哪儿了”为标题?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孙二娘道:“(叔叔,指武松)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武松:“我照了自也好笑,我也做得个行者。大哥,便与我剪了头发。”
(节选自《水浒传》)
1.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概述武松逃难的原因。
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诨名也叫行者,请你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孙悟空和武松这两位行者在性格上的相似点。
下面这段文字是某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的,共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古代常用借代手法来释义,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梓—农田 南冠——被俘 B. 干戈——战争 庙堂——朝廷
C. 黄发——儿童 丝竹——音乐 D. 汗青——史册 垂髫——老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不能名其一处也。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将军宜枉驾顾之。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人写诗作文,多有讲究。或浓淡相宜,如“⑴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或疏密相间,如“晴川历历汉阳树,(2)____________”;或远近相映,如“山际见来烟,(3) _________________;或虚实相生,如“忽如一夜春风来,(4)___________________” ;或物理相通,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借“(5)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时间飞逝、新旧事物交替;或巧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或色彩相杂,如“(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