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外公纸” ①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外公纸”

①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父亲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专用名称,叫做“外公纸”。

②提起这种“外公纸” ,我总是叹佩舞文弄墨的父亲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落拓不羁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父亲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他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例。

③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父亲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书桌上有了一点墨迹水滴,只要取一片小宣纸来一擦,便擦掉了。作画时,放几片小宣纸在桌上,纸的一端压在调色盘下,当着色的毛笔笔端水分过多时,只要往小纸片上一捺,水分被吸了去,画面便不致化水。 调色盘里的颜料要更换,可以用这种纸片把先前剩余的一点颜料擦去,再挤入新的水彩颜料。在画面着色时,如果着好的颜料水分过多,要越出轮廓,也只要用这种纸吸一下,便不再渗出了。所以父亲给画着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供必要时用。

④那么,写字桌上用的这种纸,为什么被称为“外公纸”呢?原来这种纸在和外孙共同进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所以父亲经常带一点在身边,他不仅用来擦自己的嘴,也给当时还挂鼻涕的外孙、外孙女擦鼻子用,或者给他们在用餐时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

⑤我姐姐们的孩子小时候经常来外公家。喜欢作乐的外公也时常带他们上馆子或者去杭州等地游玩。一到吃饭的时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来,外公总是在他们需要时掏出这种纸递过去。孩子们习惯了,认为这种纸是外公专有的。有时外公还没来得及把纸拿出来,就有人喊着:“外公,纸!”

⑥这样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纸来。渐渐地,“外公,纸!”也就变成了“外公纸”这一名称。⑦这种“外公纸”上,常常有一些作画打草稿用的木炭条印,有时还写着几个不完整的字,甚至会出现一只燕子或人的身躯的一部分。

⑧用“外公纸”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干净,只用一次就丢,很卫生。我也很喜欢用,有时也向父亲讨“外公纸”。“ 外公纸”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当时却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让“外公纸”裁碎,即使是画坏了写坏了的,留下来做个纪念该多好啊!

⑨有人认为,名画家是下笔成画,不可能废弃。父亲并非这样。不知是他对自己要求高,还是每天画的画写的字实在太多,总会产生一些“外公纸”,当然其中也包括他习字的纸。父亲到老也不放弃临摹自己喜欢的字帖。

⑩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纸”的习惯已经养成。我画画写字后,也把废弃的纸留下来供画桌上使用。至于给外孙们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纸”,早已被餐巾纸代替了。其实,“外公纸”就是餐巾纸的先行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落拓不______   有条不______     揩______

2.说说文章以“父亲的外公纸”为题目的好处。

3.品味下列语言,请你写出句中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我总是叹佩舞文弄武的父亲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______________

(2)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也舍不得用它了。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父亲和《论语》中写到的颜回一样都是“贤德之人”,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结合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jī wěn kāi 2.全文以“外公纸”为线索,介绍了“外公纸”的来历和作用;父亲的“外公纸”既反映了父亲生活节俭,又凝聚着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还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怀念之情;题目富有悬念,新颖独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竟”字表现出父亲的行为让我感到惊讶,父亲是艺术家,按照常规应该是落拓不羁或生活凌乱,但是父亲生活却是有条不紊,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别的艺术家不同。“竟”字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钦佩之情。“再”这个字表现出我舍不得继续用“外公纸”的心态,可以看出我对外公纸的珍惜,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4.参考答案:同意。文中父亲的生活处处体现着节俭,废弃的宣纸从不扔掉,反而是叠得整整齐齐,当餐巾纸使用,正如文中提到“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爸爸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 颜回安于贫困,不改变好学的乐趣,是个“贤德之人”。父亲可以说是画画名家,但仍能做到如此,实在让人敬佩。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文章围绕“外公纸”介绍了“外公纸”的来历和作用,所以“外公纸”是文章的线索;内容上父亲的“外公纸”既反映了父亲生活节俭,又凝聚着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还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1)“竟”字表现出父亲的行为让我感到惊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钦佩之情。(2)“再”字表现出我对外公纸的珍惜,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1)夫没者岂然哉________  (2)见舟而________

3.“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油翁》主要描写了卖油翁酌油和陈康肃射箭这两个重要场景,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B.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受封当官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C.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D. 韩愈的《晚春》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查看答案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走,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C.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D.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但是。                  (《孙权劝学》)

B. 愿为鞍马,从此替爷征。       市:买。                      (《木兰诗》)

C. 脱我战时袍,我旧时裳。       著:穿。                      (《木兰诗》)

D. 翁曰:“以我油知之。”          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卖油翁》欧阳修)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士别三日,即(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B.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jiān)溅。                 (《木兰诗》)

C. 策勋十二(zhuàn),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D. 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欧阳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