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1.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2.D 3.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4.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5.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一棵小桃树》,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2)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文中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示例

风雨:昨夜一场风雨过后,山峦青翠干净,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人生本多风雨,只有在挫折中不丧失信心,才能继续前进。

备选词语:果实、沉淀、灿烂

选词:

造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    __________

(2)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____________

(3)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

B. 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C. 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D.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