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___________代和___________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2)怀民亦未

3.《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4.《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5.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1.唐宋 2.(1)忧伤的样子 (2)“躺着休息”或“睡觉” 3.围绕“水清”回答即可。 4.围绕“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回答即可。 5.柳宗元的心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心情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回答即可。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综上,本题答案为“唐”“宋”。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②句意为:张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理解文言文内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文言文第二段写潭中鱼的形神姿态。“皆若空游无所依”意为“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写出了阳光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的景象。这两句都侧面突出了潭水清冽透明的特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的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即可得出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意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答案。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理解与情感有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应结合两篇文章分别理解柳宗元和苏轼的不同心情。从《小石潭记》中可看出,柳宗元在被贬时期既乐也忧: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以此可看出作者心中的“乐”;文中描写到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以此可看出作者心中的“忧”。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可看出,苏轼在被贬时期既悠闲又悲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的不屑;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因此作答时,只要围绕“乐与忧”及“悠闲与悲凉”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3)余人各复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查看答案

本学期,希望中学八(1)班准备开展以“诗词之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烘托气氛,同学们觉得需要在教室黑板上书写一则标语。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六个,组成对偶句,作为主题活动的宣传语。

传承  培养  诗文  诵读  美德  经典  展示  华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班级同学对全校开展的“我爱诗词”的问卷调查。请写出两条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所占百分比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男生

48%

42%

37%

女生

52%

58%

63%

 

    探究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倡导大家将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班委会发出了倡议。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A]不仅压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人的胸襟。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B]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C]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中国人都不会失去信心。

①[A]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一词改为“____”。

②[B]句中有成分残缺的毛病,应改为:____

③[C]句中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改为: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选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真诚善良

B.《五猖会》——父亲——封建家长

C.《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忱

D.《琐记》——衍太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先生就在《傅雷家书》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他教导儿子待人要

谦虚,做事要___________,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和名族的______________感,要有艺术、人格的

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浩瀚的云海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置身其中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它时而和风平浪静的湖水                        ,时而轻如丝绢,时而又怒气冲霄。云海初现时,群山披上了斑澜的锦衣,璀璨夺目,瞬息万变。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远近山峦,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此时贡阳山麓的“五老荡船”在云海中显得尤为逼真。西海的“仙人踩高跷”,在飞云mí漫舒展时,现出移步踏云的奇姿。黄山的奇蜂、怪石只有依赖飘忽不定的云雾的烘托才显得扑朔迷离,怪石愈怪,奇峰更奇,使它们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mí__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

(3) “舒展”中“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扑朔迷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