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应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
B. 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付之一笑)
C.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不耻下问)
D.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为人师表)
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繁碎 教晦 草率 B. 生疏 恳切 恢复
C. 鞠躬 公寓 感慨 D. 体例 躬行 格式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商酌( ) 累赘( ) 拖沓( )
慎重( ) 删减( ) 妥帖( )
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是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还指设想,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说写者可运用想象来拓宽题材,深化意蕴。一般有象形想象(抽象—具象)、象征想象(具象—抽象)、类比想象(具象—具象)、推测想象(已知—未知)。想象必须在打破经验秩序的同时来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要符合情感、事理逻辑(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例如童话、故事、科幻小说等文体中会大量运用想象。想象属于形象思维,讲究思维的多向与拓展,在丰富文章内涵方面相当重要。
请你想象“冰塔林”的奇异景色,并将其描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
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图1潜水含水层示意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
采水自备井位置 | 自备井数量(眼) | 供水量(立方米) |
城镇自备井 | 13000 | 4.6亿 |
域六区自备井 | 6550 | 2.25亿 |
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北京已在全市修建了1000余处集雨工程,通过集纳雨水的方式回补地下水,扩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摘自201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图2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
1.如果把“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 )
A. A处 B. D处 C. H处
2.根据表1及相关文字,下边哪一项说法不恰当?( )
A. 城六区自备井数量比城镇少,因而城六区地下水开采量少。
B. 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总量很多,表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C. 从自备井分布位置与数量看,北京已形成大面积超采局面。
D. 从自备井数量与布局看,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
A. 多年来,北京不得不(只能够)超采地下水。
B. 从1999年开始大幅(急剧)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C. 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造成)地面下降。
D. 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接近)一米。
4.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它的起点是哪里?
5.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又有哪些?
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请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