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幸福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幸福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更多时候它可能显得细切微小,难以察觉,而且,在你看来幸福的事情,别人可能觉得平平常常……

请以“我的小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注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我的小幸福 世间留传着一句不朽的名言──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确,当心灵被琐事羁绊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周围的幸福和感动。 有一个周末,我因着小感冒到医院看病。一座白色巨塔的大厅里,遍是呻吟的受苦者和急切排队挂号的病患家属。吵杂而弥漫药物的气息使我猛烈地快要作呕,我急忙转弯闯进厕所。一瞬间,一台轮椅反方向被推了出来,我赶紧剎了脚步倒退两步。椅座上是一位年迈的妇人,白了金发,浑身被管子注入。我连声道歉,就怕刚才的莽撞使她受了惊吓。出乎意料的,妇人用几乎无法伸张的脸回我一个微笑,并以听不见的气音用唇语表示“谢谢”。剎时,温暖的泉源涌入我的心房,医院之于我,不再是冷冰冰的房子。 十月的清晨,我赴了秋蝉的盛邀,到邻近的公园聆听它们在枝头上高歌的狂想曲。秋风飒飒,我面对马路坐下,看飘零的树叶片片从眼前飞过,听蝉只激昂的鸣叫轰然而下,又嘎然而止。母亲曾告诉我,蝉是蛰伏于土里十几年的昆虫,当它们离开土壤,攀上枝头,就在夏、秋两季间结束生命。这么说,现在令人震慑的音响,是它们奏出的最后乐章了吧!蝉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在短暂留下灿烂,而身为人类的我们,岂可随意遇挫就放弃自己?当若无其事的骑士乘着摩托车飞掠,我却已了然蝉只传授的生命哲理。 海伦.凯勒的一场重病使她失去听觉、视觉,但凭着一颗纯然洁净的心灵,她发现生命的诸多美妙与幸福,活出精采亮丽的一生。 而我们,何不也怀着无所羁绊的心胸,用心去体察生命?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我的小幸福”为题,可以这样理【解析】 写一件关于某种情感的小事,里面却有某种的感觉,而且要写出自己对感觉的体会和感受。“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而且最好是有一个专门的段落来写心理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④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⑤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⑥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⑦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⑧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⑨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⑩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

2.请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3.细读⑨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结合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收获。

 

查看答案

(18届山东烟台龙口市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直十倍矣。

注:①遑:无暇,顾不上。

1.下面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凤凰久矣/遂于楚王

B. 过买凤之十倍矣/玉盘珍羞万钱

C. 不得以献耳/恨久之

D. 其欲献己也/帝其诚

2.下列句中“而”与“召而厚赐之”中“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恂恂

B. 然得腊之以为饵

C.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D. 黑质白章

3.翻译句子:

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耳。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是古时按农历划分的四季中夏季开始的日子。

②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约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1)段①划线句的主干是___

(2)段②有一个病句,请改正。

(3)段③主要运用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银蛇,

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写出下列汉字或拼音。

红装素_____    妖ráo____

(2)“山银蛇,原蜡象”一句中“舞”和“驰”用得很有特点,请赏析一下。

(3)写一段话,运用上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至少一种),描写一种自然现象,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