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完成下面题目。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1)有没有...

阅读《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完成下面题目。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1)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2)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3)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4)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谕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

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5)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目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6)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嘁:“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

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7)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节警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例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

(8)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9)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10)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11)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国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阳,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展病这般严重!

(12)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13)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更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14)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一母亲的老寒展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激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15)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般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第2期,有畑改)

1.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⑵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元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3.有人说第(11)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4.文中的“雪”意重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1)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2)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3)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2.(1)“胡作非为”本是贬义词。放在此处却生动地写出“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同时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2)表现了“我”的内疚和自责。以及对母亲的爱心存感恩。 3.示例1:我认为第11 段不可或缺,理由:这一段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示例2:我认为第 11 段纯属多余,理由:第11 段主要表现母亲的勤劳。与全文表现母爱的主旨关系不大,且“雪”贯穿全文,第⑩段最后一句写“雪",而第 12 段紧承“雪"来写。表达更加顺畅。 4.答案不唯一,联系全文阐述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本文写了母亲做好了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不回家的“我”。. 2.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的角度和修辞的角度分析作答。(1)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胡作非为”本是贬义词,放在此处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同时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2)要答出修辞类型:比喻。答出具体效果和情感。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母亲的爱外,一定要答出人物的情感。 3.试题分析:考查记叙的顺序。首先要答出运用了插叙的手法。然后答出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写了母亲染上了风湿病,又不让孩子知道,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结构上:为下文“我”因母亲的腿疼,而愧疚作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将甲文中横线上所填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⑴不不枝_____________

⑵陶后有闻____________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________

⑷此皆言其可者也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查看答案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填空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欲开还闭。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对偶手法赞美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一风荷举

(5)古代诗词中写莲的句子还有很多,试写出连续两句(课外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在受挫时,是绝不会消沉的。

②人生之旅是曲线的,人类的历史也是曲折的。

③因为,他们总会透过暂时的风雨,探测到未来的阳光。

④一切的挫折、低谷,只是前进道路上的小插曲而己。

⑤但曲折,并非人生前途的黯淡和历史潮流的倒退——人生之途虽然曲折,但前程似锦:人类历史虽然曲折,但时代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A. ④②⑤①③    B. ②③⑤④①    C. ②⑤④①③    D. ④③⑤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B.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 为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D.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