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日光下澈(____________) ⑵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
⑶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⑷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 )
A. 第①段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 第②段中“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C.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而郦道元的《三峡》则多注重对景物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D. 选文第③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4.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谈谈文中划线句所表现的作者的复杂情感。
背景材料: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蓝田尉、监察御史等官,因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变法失败,而遭排挤、受迫害,被贬谪到永州(今湖南零陵)作司马,此文正是他“永州八记”里的第四篇。
阅读《天平山中》,完成下列小题。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⑴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式微》)
⑶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
⑷__________________ ,在城阙兮。 (《诗经·子衿》)
⑸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⑹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格调高远,表示友谊不受时空阻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用夸张和对偶手法描写洞庭美景,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六义”。
B. 《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双喜、阿发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
C.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张潮。本文赞美了刻舟者的精湛技艺,同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D.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的。 , , ,
, 。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 ②③⑤①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⑤ D. ②⑤③①④
(2017届中考贵州省六盘水市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在人生中遭遇拒绝和障碍时,想想以下这种可能,不逃跑,并多问一句为什么
B. 我们是十四、五岁金色少年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C. 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到限制农作物生长的极限
D. 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曾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