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解读“和”字】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和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的本义是:
(2)阅读下面的新闻,并根据内容为它拟一个标题。
7月8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礼仪发展论坛在南昌隆重开幕,两岸业界人士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礼仪发展之道。会上,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理事会主席、台湾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先生告诉记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礼字说到底,就是‘和’字,‘礼’以‘和’为贵,‘和’又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他希望能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海内外同胞常相聚,彼此交流,观摩学习,共同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3月20日,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陈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学校第二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是陈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陈老师说的?
(题文)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在莫斯科过了一冬,1882年1月,他参加了调查人口的工作,也因此目睹了大都市的贫困状况。印象非常凄惨,他第一次看到这文明隐藏着的毒瘤。那天晚上,他向一个朋友讲述他的所见时,“他叫喊,号哭,挥动着拳头”。
“人们不能这样生活!”他号啕着说,“这绝不允许!绝不能……”几个月之久,他又堕入悲痛的绝望中。
(1)这段文字出自法国作家____________的作品《名人传》,文中的“他”是_______(人名),选文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七回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有时候他遇到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休(qì),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磅(bó)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A也许有一天,他会再从海上篷篷的雨点中升起,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生命就是这样,B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的搁浅。 C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休(qì)___________ 磅(bó)____________ 屏息____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底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
(5)B句有标点错误,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意见)
(6)C句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⑤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⑦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2)请默写《使至塞上》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难过的事,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嗨,别沮丧啊!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2)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说:“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请以“给我一个 就够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许抄袭套写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文中为我们记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3.请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4.文末说到“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生活中,父母也一定是你的榜样,请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父母的榜样作用(80字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