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弗敢________         (2)神弗_________

(3)小大之________         (4)望其旗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

 

1.(1)独自占有(2)保佑(3)案件(4)倒下 2.(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3.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解析】甲文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乙文选自:《挺经》 作者:曾国藩 年代:清 甲文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文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狱:(诉讼)案件。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测:预测。惧:惧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4日05 版)

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人生若只是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材料二:当96岁高龄地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时,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4.结合上文,概括《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综艺清流”被观众热捧的原因。

 

查看答案

父爱如海  

马云

①1964年9月10日,我出生在杭州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学到中学,身材瘦小的我有一个和自己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还因此缝过13针,挨过处分,父亲为此帮我转过三次学。

②当时,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为了陶冶我的情操,在我们兄妹中,他带我看戏最多。但我对吴侬软语似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开始痴迷武术,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③记得母亲曾不无惋惜地对父亲说:“小云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没用。”但父亲回复母亲的话让我至今印记深刻,他说:“那我就当一把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④我后来能够学好外语,并且把这一学习兴趣与以后的工作、事业很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感谢父亲给予我的耐心和宽厚的鼓励。记得8岁时的一天,老爸因为我的调皮骂了我,我很生气,就用从小伙伴那学来的几句英语还口,我爸听不懂,但是发现我是在说外语时,他忽然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痛快!”他的这句话成为我日后学好外语的莫大动力,对于英语学习可以说越学越带劲。

⑤父亲发现我对英语有兴趣后,从8岁那年,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西湖边上找老外聊天儿。我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也越来越带劲。从13岁起,我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从初中到高中,我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平常,唯有英语,真的成为我的闪光点,我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第一名。但这个唯一的闪光点无法遮掩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高考,我语文成绩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

⑥高考落榜后,我决定出去打工,到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因为个儿矮被淘汰。那时,我的心几乎被各种打击敲碎了。父亲见我意志越来越消沉,悄悄找了关系,让我替杂志社蹬三轮车送书。沉重的体力劳动加上每月30.5元的工资让我渐渐麻痹,也许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父亲却像一把铁锹,有一次开始铲凿我的痛处,记得他问我:“你每天骑20多公里路,来来回回都不累,为什么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父亲的激励,让我下了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结果金榜题名的美好结局依然没有出现。

⑦再复习一年,第三次参加高考的决定,是我自己下的,父亲是全家唯一没有反对我的人,还为我请了一名杭州市的数学特级教师。结果第三次参加高考时,我的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离本科上线差5分。或许是我们父子俩的执著感动了上苍,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未招满,我终于跌跌撞撞读上了本科,还被调配进英语专业。

⑧能够学到我的长项专业,让我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点亮了我的人生。

⑨20多年的人生里,我的生活仿佛是“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没有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父亲几十年的爱,一铲一铲地为我开凿出了最宝贵的成功动因———挖掘我的兴趣,促成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把其变成我的特长,最后让它成为助力我人生的潜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2期

1.本文写了父亲在“我”成长过程中为“我”做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2.细读第⑥段划横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⑨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共享单车”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材料一:北京受损共享单车堆积如山,工人“修不过来”。除了爆胎,车胎亏气等一般故障外,更多的则是号牌被刮花,座椅、车锁及脚蹬丢失,甚至还有车轮丢失或整车损毁等人为损毁的情况。(新华网)

材料二:共享单车在郑州尴尬了,输给大爷大妈。从最近几天开始,郑州也有了ofo共享单车,不过在大爷大妈的面前,共享单车着实有点尴尬。网友@张木头1108爆料称,ofo小黄车在郑州已经变了味,郑州满大街的大爷大妈圈块地都说是自己的地点,看管自行车都要收费,不管你是什么共享单车还是私人自行车。每次去推小黄车的时候,都要先拿一块钱给他们,不然不让用。(ZOL新闻中心)

材料三:河南郑州郑东新区农业东路与地秀街交叉口附近,一处空旷且长满荒草的院子里,杂乱地堆放着数百辆共享单车,歪倒叠起有一米多高,从院子入口的铁门处一直向里延伸10多米远,其中多数为小绿车和部分ofo小黄车。虽然部分车辆身上蒙了灰尘,但车身依旧崭新,空地俨然成了“单车坟场”。值班人员称,因为这些单车占道,才被办事处扣下了。(河南商报)

(1)阅读上面三则材料,从中归纳“共享单车”在推广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的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针对“共享单车”被破坏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舂谷持作饭,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诉衷情》)

(4)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②⑤④③⑥①    B. ③⑥①④⑤②    C. ⑤③④②⑥①    D. ①④③②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