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唐肃宗时,胡人大入塞,北鄙不得宁。上派大军击之,然为胡骑所围,粮道绝,兵多馁死。上急,以裴行俭率兵援之。行俭曰:“胡人众,惟智取耳。”遂佯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持锐刀劲弓,以羸老驾车,并于前方深谷处伏精兵数百待之。粮车行山道,贼果下山劫之,大喜。时值盛夏,人畜皆渴,欲就泉饮。将临泉,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几尽,余者遁。自此,粮道复通,官军得以重振旗鼓。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⑴小惠未,民弗从也

⑵彼竭我,故克之

⑶粮道,兵多馁死

⑷时盛夏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胡人大入塞,北鄙不得宁。

3.请简要分析文中曹刿和裴行俭这二人形象性格有何相似之处?

4.从甲、乙两文看,曹刿和裴行俭之所以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1.⑴同“遍”遍及 ⑵士气正旺盛 ⑶ 断 ⑷适逢、正值 2.(1)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2)匈奴人大举入侵边塞,北方偏僻的地方不得安宁 3.甲、乙两文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有力地表现出曹刿和裴行俭的性格共性是:足智多谋、善于指挥,做事谨慎、从容镇定等。 4.他们取胜的原因是对作战的条件分析准确;战时抓住有利的时机;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采取智取;领导者指挥作战得当等。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遍及”的意思;“绝”是古今异义词,“断”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狱(案件)、虽(即使)、以情(根据实际情形)”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入(入侵)、鄙(边远的地方)、宁(安宁)”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②漪(yī):水波。

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的一字作简要评析。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阳光中学初三年级举办演讲活动,邀请春蕾中学的李老师参加。下面是张卫海同学写的请柬,在格式和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找出并改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 ③①②④⑥⑤    B. ③②①⑤④⑥

C. ②①⑤④⑥③    D. ②③①④⑥⑤

 

查看答案

修改病句。                         

(1)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营改增”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措施,对解决营业税重复征收、完善我国税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八则》)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_____________《春望》)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_》)

(6)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7)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8)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