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诗中多次用到“宛”字,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②读书时有岸然③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④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荔裳时方髫髻,知匿笑之,而此老夷然不屑。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塾:学堂。③岸然:严肃的样子。④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不数行(_________)
⑵乃昂然而出(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的句子朗读时的停顿(限标2处)。
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
3.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请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_____)以《史记》对。”“(②_____)遂取书阅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心乐之(_________)
⑵水尤清洌(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_________)
⑷其境过清(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心乐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 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足为外人道也
C. 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
D. 而:潭西南而望/隶而从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请从描写的角度说出本文第二段写景的妙处。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未雨绸缪”路漫漫
闫志刚
①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渴望能够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真正做到“未 雨绸缪”,准确预测天气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据有关资料,距今 3000 多年前,甲骨 文中已有了预测“风雨”的记载;到了汉代则有利用琴弦感应的湿度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预测天气更多依靠经验的积累。
②有了天文、物理、数学等构建的基础理论和各种气象仪器、观测记录,17 世纪以 后,真正的天气预报诞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 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 低气温预报准确率三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 80%;台风路径 24 小时预报误差再创 新低,为 78 公里,继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③但是,准确预报天气仍然是一件难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天气预报准确率。除 了大气自身的随机性,大气运动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外在干扰,如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 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内在和外在随机性同时影响天气预报的精度。
④另外,在天气预报中,尽管越来越依靠各种先进的观测设备,但依然离不开人的 参与,而人的分析判断毕竟带有主观性,这也成为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原因所在。
⑤何况,不同的天气,预报难度本身也有很大差异。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 局地性特征的天气,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 大风、龙卷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⑥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国情”不同,所关注的“天气”侧重点也有很大差异。美 国要预报的天气主要是龙卷风,其次是大西洋飓风。而我国因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有着美国没有的许多复杂的天气系统,天气预报难度更大。因此,单纯对比不同国家天气预报准确率并没有多大意义。
⑦由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 常规天气预报基本实现了精准预测。在二十年前,通过天气预报,人们还只能知道未来几天大概区域的大概天气状况,而今天,天气预报时效越来越长,一个星期、十天,还 可以达到月报甚至季报的标准。
(《人民周刊》2016 年第 4 期)
1.文章标题“‘未雨绸缪’路漫漫”的意思是_________。
2.本文着重介绍了哪两个方面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出的,你认为应该接在哪一段文字后比较合适?请阐述理由。
尽管如此,气象专家认为,基于现在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 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有效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科技和人两个方面因素都不可或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提升天气 预报能力、时效和精度及公众服务性上仍大有可为。
5.下列说法与本文原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早在 3000 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天气预报。
B. 2014 年我国天气预报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个“世界先进水平”并没有多大意义。
C. 今天人们对天气预报已经实现了精准预测。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预报这种天气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预报这种天气难。
近日,学校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⑴【大家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有位同学写 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宣传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在行动】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网络资源自学九年级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文填空。
⑴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⑶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______?(《诗经•式微》)
⑷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⑸《关雎》中,表现男子爱慕美丽女子并统摄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⑹《桃花源记》中表明桃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