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

默写。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所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______________(肖复兴《宽容是一种爱》)

(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人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表现作者高雅情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2)宽容的核心是爱。 (3)浊酒一杯千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4)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浊、勒”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益与每个人____。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________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____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微博,爱心就在你我之间____。

A. 休戚相关    因为    所以    传递

B. 休戚相关    即使    也      传承

C. 息息相关    即使    也      传递

D. 息息相关    因为    所以    传承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忍俊不禁    旁逸斜出    纵横诀荡   居功自傲

B.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见异思迁   背信弃义

C. 再接再励    以身殉职    兴致勃勃   独占鳌头

D. 得意忘形    绕有兴味    潜滋暗长   发愤忘食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弃(bìng)    噪(g uō)    旁( wù)     防(dī)

B. (yù)     进(pián)   日( yì)      样(mú)

C. 妒(jí)      充(pèi)    并(dì)      届(yìng)

D. 息(zhì)    星(huì)    渎(xiè)     管(jìn)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除夕夜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带着我们的思绪回望过去的一年,清明祭祖明明灭灭的火光令人不由自主回望已然的生命路程……在回望中丰富情感,在回望中顿悟提升,在回望中再次感受生命两岸渐次绽放的花朵芬芳。

请以“回望自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