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收敛 虐侍 里程碑 骇人听闻 B. 鞭挞 污秽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收敛  虐侍  里程碑  骇人听闻    B. 鞭挞  污秽  文绉绉  袖手旁观

C. 谮害  抽噎  笑吟吟  引经据点    D. 豁免  恣睢  打牙祭  通霄达旦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虐侍——虐待。C:引经据点——引经据典。D:通霄达旦——通宵达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丽(qí)          痛(chì)           悴(qiáo)          尽职守(kè)

B. 美(pì)          视(chēn)          伏(juǎn)          广无垠(mào)

C. (gà)          (suì)           (shì)           浑身数(xiè)

D. (hè)          (yīn)           (jiè)           鳞次比(zhì)

 

查看答案

请以“最是难忘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匠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⑦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⑧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⑨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⑩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⑪穆匠。木匠。匠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9日16版,有删改)

1.根据提示,将A、B两处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手艺→A_____→穆爷爷修复好了园子,安心死去→B 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2)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3.指出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5.“目前,中国正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要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出门如见大宾

李业成

①“出门如见大宾”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出门见人应像贵宾一样,谦恭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与孔子一贯谦虚待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比“三人行必有我师”更实际,直接教人融入社会的方法。

②出门不仅指离家外出,还代表一个人已经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开始一段独自的人生旅程了。“出门如见大宾”,不仅强调谦虚的态度,更在于一种社会文明,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态度决定人气。有人气,好运和机遇成正比。当然,这并不是从利己而言的,而是一种修养和文明,是一种惠人惠己。

③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得到的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基础,万里路得到的是现实生活里的见识,是实践。前者需要孜孜以求去获得,后者则要以“出门如见大宾”的谦恭态度去获得。出门是见世面学知识,这个知识无所不包;有为人处世的礼道,有开阔视野的方法,有观人察世的机会,有见物识人的能力。总之,这是一个人真正走向自立的开端。像幼鸟飞上蓝天,自己去感受风承受雨,面对变幻无常的坏天气,然后才能“翅膀硬了”。出门是一个人长大成人走向独立的标志,自己去掌握生活和谋生的本领,这些本领就在“万里路”中得到,在你遇到和接触到的行人那里得到。

④“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是个有三千弟子的长者,他在东游的路上,向七岁的项橐求教。在圣人眼里,一个七岁的娃娃同样不可轻视,所以虚怀若谷才叫圣人,我们不妨把“出门如见大宾”一句话当作出门的行囊,一路收获人生的本领——处世的本领、生存的本领、融入社会的本领,以及机遇和机会。怎样与人接触,怎样与人沟通,怎样获得他人的认同,一句话受用不尽。

⑤单说最简单的问路,俗话说“鼻子下面是大路”,只要动动嘴就行。但问路直接体现的是态度和人气,若是态度一般,被问的人可以做一般的敷衍;但如果对人如见大宾般有礼,那么给你指路的人也就有了一种回报和责任感,哪里会遇到一座桥、怎么拐、注意什么、小心什么,他都要详细地告诉你,这就是人气,人气的汇聚是态度换来的,无论是求职求学还是问路,道理都是一样的,还不只是个人受惠,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融,是社会的大文明。

⑥后生小子,出门如见大宾,这是第一课。孔子一贯讲仁义道德,但这里是教人处世,非常可贵。人可以有傲骨,却不可以有傲气。傲骨是里子,是一个人的志气;外表是态度,是一个人的名片。

(选自《青年文摘》2018年1月下,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选文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3.出门为什么要“如见大宾”?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第⑤段用问路的例子来进行论述,请你结合现实生活,再举一个“出门如见大宾”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略无______

沿阻绝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文中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4.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