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轻盈 凌空 眼花缭乱 广袤无垠
B. 簇拥 禁锢 因地制宜 坦荡如砥
C. 萌发 踪迹 追溯 草长莺飞
D. 帷幕 模糊 世外桃园 人情世故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翩然(piān) 龟裂(jūn) 皎洁(jiǎo) 销声匿迹(nì)
B. 劫难(jié) 蟾蜍(chán) 屹立(qì) 风雪载途(zài)
C. 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D. 羁绊(jī)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晦暗(huì)
作文
(1)以“最美的时光”为题目写作。
(2)田野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校园,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种功能室不断建立起来,各种活动相继开展起来;当代的中国,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新气象新作为……请你以“变化”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从以上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本地的人名、地名、校名。
文言文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富弼传(节选)
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忧,遣使来言关南之地。地是石晋①所割,后为周世宗所取。
富弼②奉使,往见契丹主曰:“两朝继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契丹主曰:“南朝违约,塞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③,将以何为④?群臣请举兵而南,吾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
弼曰:“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苟从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且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⑤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⑥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与?抑人主当之与?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⑦者久之。
弼又曰:“雁门者,备⑧元昊也。塘水始于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旧,民兵亦补阙,非违约也。”契丹主曰:“虽然,吾祖宗故地,当见还耳。”弼曰:“晋以卢龙赂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地,皆异代事,若各求地,岂北朝之利哉?”……契丹主知不可夺⑨,自遣人来议。
【注释】①石晋:即后晋高祖石敬瑭。②富弼:北宋名相。③籍民兵:让老百姓成为士兵。④将以何为:想要干什么。⑤专:个人专有。⑥任:承担。下文的“当”亦同。⑦首肯:点头表示同意。⑧备:防备。⑨夺:改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 (2)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
(3)苟从诸将言(_____________) (4)民兵亦补阙(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未尝闻也 / 尝趋百里外 B. 所亡士马 / 马无故亡而入胡
C. 非若是也 / 地是石晋所割 D. 与臣而将四矣 / 群臣当之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王和契丹主为得到土地采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富弼传》中哪一句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受地于先王”意思差不多?
5.各用一个词概括唐雎和富弼的性格特征
唐雎:
富弼:
说明文阅读
深海“飞机”
①生命科学家揭示,人类的祖先是从海洋走上陆地的。但陆地上能提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十分有限,人类在遇到“人口爆炸”难题的面前,也只有重返海洋,才是一条有效的出路。
②本世纪,人类不断加快向海底进军的步伐。深潜器可潜入6000—11000米的深海底。但小型深潜器的潜行速度每分钟仅为15—30米,从海面到达11000米的深海底,需6—12小时,而小型深潜器所携带的氧气十分有限,能待在海底探测的时间极为短促,这就大大限制了人类对海底世界的了解。科学家认为,要大量猎取深海资料,必须把深潜器的潜行速度提高到每分钟180米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底工作人员有较长的探测时间。
③为了适应这种探测的需要,美国克斯海洋技术研究所花费100万美元研制出命名为“深潜飞行一号”的水下航行器,在加州蒙特雷湾进行了试验。这一貌似飞机的潜水器可以每分钟350米的速度在水中各个方向“飞行”,被称为“水中飞机”。
④“深潜飞行一号”的独特之处是增添了一对固定式的“机翼”,使其外形酷似飞机。当潜水器工作时,就能利用“机翼”与海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水动力,使潜水器上升或下沉,这与在空中飞行的飞机靠机翼产生的空气动力进行升降的原理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深海飞机“机翼”的弯度是负的,在以30度仰角(机翼与水流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航行时,所产生的负升力能使潜水器迅速下沉。
⑤“深潜飞行一号”的下潜深度仅达1000米,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研制“深潜飞行二号”作技术上的证明。该研究将花700万美元来研制由陶瓷材料构成的“深潜飞行二号”,届时,它将运载研究人员下潜到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⑥可以相信,随着深海飞机的出现,人们将对6000米至11000米深的海底世界了如指掌,从而构筑起人类重返大海的宏伟蓝图。
1.小型深潜器的优缺点有哪些?
2.结合本文,给“深海飞机”下一个定义。
3.通读全文后思考,研究“深海飞机”有什么重要意义?
4.说说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第②段“深潜器可潜入6000—11000米的深海底”中的“6000—11000米”能否直接说成“11000米”?为什么?
记叙文阅读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十四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抖,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地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外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的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括号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据战——(_______)——与鱼周旋——(_______)——捕鱼成功
2.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的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3.小男孩为什么能成功钓到王鲑?
4.“请问我的儿子吧,这是他的鱼!”有什么作用?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