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水的语言》,回答下列小题。
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 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从说明对象及说明目的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从语言风格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
2.本文说明“水的语言”,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3.画线句是为了解释 。
4.本文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
①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
5.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阅读《又是一年粽飘香》,完成后面小题。
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
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每到端阳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装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1.为什么作者说,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2.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
3.在作者的记忆力,包粽子的母亲是那样美丽,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母亲美在何处。
4.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画线句: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默写句子。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2)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北冥有鱼》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两题选做一题
(1)文题一: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记忆中的那一抹微笑,像灿烂的阳光,令你难忘,它点燃你的希望,启迪你的智慧,增强你的信心,传递给你无穷的正能量……
请以《那微笑,给了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等。
(2)文题二: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成记叙文;
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
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等。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对《送友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代送别的地点、环境。
B. 三四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C. 五六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D. 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手。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送”字统领了诗人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是比喻。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不是工整的对仗句式。
D. “萧萧班马鸣”借着班马鸣叫表达离别之情。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B. 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
C. 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D. 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