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___________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李贺《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 。(__________)《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 ,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
(2)教学相长(_________)
(3)虽有至道(_________)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集中论述了___与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的道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2.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3.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 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变化
5.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
6.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溯游从之,___________。(《蒹葭》)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5)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策之不以其道
A.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4.理解填空。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阅读《水的语言》,回答下列小题。
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 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从说明对象及说明目的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从语言风格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
2.本文说明“水的语言”,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3.画线句是为了解释 。
4.本文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
①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
5.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