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 ①家乡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地处商业街...

记叙文阅读

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

①家乡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地处商业街区,这个广场养活了不少乞讨者。不论冬夏,经常能看到穿着朴素的年轻人蹲在广场边,手里举着一块纸板或者塑料板,上面书写着自己的凄惨故事,真伪不辨。商业街平日很繁华,路人们总是像看戏一般,看着不少身强力壮的乞讨者“表演”,偶尔发发善心,扔下一些零钱。

②直到某一天,我在这里看到了别样的风景。那是初秋的一个下午,行人和大街一如往常般平淡无奇,而广场上早已有年轻人举好牌子、跪好并低下头,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这时,走过来一个与众不同的、颤巍巍的身影——那是一位老人。阳光很刺眼,毫不留情地射在他的身上,照得他整洁的旧中山装有些发白。他的左手提着一个大大的硬质黑皮箱子,与他有些瘦削的身形不太成比例。老人有些跛脚,提着箱子一瘸一拐地慢慢走着,一小步、一小步蹭到了年轻的乞讨者中间。我不知道这位老人要做什么,只是从他走到一群乞讨者中间来看,他也是来乞讨的。可我从未见过拿着这么大箱子乞讨的人,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③在我胡思乱想间,老人已经慢慢躬身放下箱子。或许是年老的原因,老人的动作仿佛是老电影的回播,却不显拖沓,反倒给人几分郑重和怀旧。而此时,这个箱子更仿佛魔盒般,勾起了过路的“潘多拉”们的心。他会以怎样的方式乞讨呢?开始有人窃窃私语,不时有“家人的照片”“自己的残疾证明”这样的言语传出。老人离人群不远,十有八九是听得到这些揣测的,但他不辩解,而是自顾自地打开了箱子。

④箱子里竟是一把手风琴。这把手风琴有些年头了,即便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琴身也看得出有些黯淡了,甚至有几处掉了漆,露出黑黢黢的琴身,原本质地不错的背带也脱落了几块皮。白色的塑料琴键更是泛着旧旧的黄,有点像家乡冬天角落里被人遗忘的积雪的颜色。人群的窃窃私语声大了起来。老人低头给风琴调音时,更是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老人也并不恼,而是默默低头调音。歌曲的前奏起来时,人群的声响已经很大了。可老人仿佛和人群是两个世界,他静静地摆弄着手风琴。琴的音色有些沙哑,这是年老的铜制簧片们的叙旧声。歌曲进入主旋律时,老人缓缓开口,我听出他唱的是《白桦林》。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

⑤我听过很多版本的《白桦林》,温柔的、炫技的、飞扬恣意的、故作深沉的……唯独这次的声音,似乎是戈壁上隽永的沙海在说话,歌声不高,却泛着黄、携着尘,渐渐压下了人群躁乱的私语。人群越聚越多,人们早已忘记自己安静了多久,没人敢轻率地发声,只是不时有人       (A.轻轻  B.郑重  C.主动)地将钱放入装琴的箱子。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唯独在唱那句“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时破了音。他抬了抬眼皮,似乎有泪花在闪动。

⑥一曲完毕,不知是谁开始轻轻鼓起了掌,渐渐地四周都响起了低低的拍手声。老人听到了掌声,终于抬了抬头,向人群微微笑了笑。然后,他又低下头,摆弄起琴键,开始表演他的第二首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箱子里的钱越来越多,我周围的听众换了又换,可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个广场、一位老人和一段亘长而低沉的歌声,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

⑦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第一首歌结束,又或许是第十首歌结束,我抬首发现已是黄昏。老人蹲下身子,如枯木一样的手指缓缓拂过琴身,仿佛在安抚一位多年的老友。然后,他收起钱,将手风琴放回箱子,跛着脚走出安静了好久的广场,又跛着脚走入喧嚣的人群。

家乡这条平淡无奇的大街上,我见过无数个年轻力壮却跪地祈求的乞讨者,却只见过一位这样的老人。他逆着光,一路蹒跚而行,不曾躬身片刻,任凭夕阳将他手中本就不小的箱子拉出长长的剪影,硕大沉重得如同命运。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3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填入第⑤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______(填序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

②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在思考什么,又在回忆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老人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第②段画线句起到“为后文作铺垫”的作用。

B. 第④段“可老人仿佛和人群是两个世界,他静静地摆弄着手风琴”。一句中的“两个世界”是指老人是个乞讨者,身份卑微,围观者与老人的地位不同。

C. 第⑥段“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老人的,是老人曾经的、难以忘怀的。

D. 结尾段画线句起到升华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广场上,一位与众不同的乞讨老人用旧手风琴投入的演奏,并深情的演唱,赢得人们的尊重。(意对即可) 2.B理由:“郑重”含有严肃认真的意思,表明老人的深情演唱感染并打动了围观者,人们发自内心地对老人产生了尊重之情。其它两个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句①中“仿佛”“又像”两个词语是对老人投入的、深情的演唱状态的准确刻画,更有力的表现了老人忘我的境界。 4.老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对乞讨方式有着郑重态度的乞讨者;是一个靠自己精湛技艺乞讨的自食其力者;是一个用技艺赢得尊严感的乞讨者。(答到两点即可) 5.B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乞讨老人”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乞讨老人”用旧手风琴投入的演奏,并深情的演唱,赢得人们的尊重的事件。 2.试题分析:选词填空。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郑重”:严肃认真。表明老人的深情演唱感染并打动了围观者,人们对老人产生了尊重之情。而“轻轻”与“主动”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试题分析:考查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中的“仿佛”与“又像”是对演唱状态的准确刻画,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老人忘我的境界。而去掉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这也是在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老人靠自己精湛技艺乞讨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乞讨者,是一个用技艺赢得尊严感的乞讨者。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和描写。 5.试题分析:B项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两个世界”是写老人演出的投入,表现了老人忘我的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材木陕西  市:    ②南面而朝  之: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4.请概括说说范仲淹在乙文“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

“忧其君”的原因是:

“忧其民”的原因是:

5.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为什么“仁宗以为忠”。

 

查看答案

诗词赏析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品词析句是欣赏诗歌不可或缺的环节。有人说诗中“会当”一词不若“应当”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飚突进式的啸傲……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今天,让我们深入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与语文世界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领略语文的风采,尽情漫游在语文的世界里!

(1)【明确搜集任务】开展本次活动首先要搜集资料,现在同学们走上街头,进行搜集,请结合其他两组任务示例,给第二小组明确搜集任务:

第一小组:走上街头——店名、公司(企业)名、匾额、其他招牌

搜集任务:A、是否有新意  B、新意在何处(有什么含意)

第二小组:走上街头——广告(商品广告、公益广告)、标语

搜集任务

第三小组:走进商店(或超市)——促销方法、服务用语、各类商标

搜集任务:A、促销文字与方法  B、商标名的精妙与劣拙 

(2)【抒写学习感受】回到教室,活动在一段深情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请帮助主持人把开场白补充完整。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在旅途中,我们可以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领略名人演说的大师风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语文学习让我们流连忘返。

(3)【分析材料内涵】本次活动当然少不了“诗词大会”了!班级诗词大会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是啊,在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两条原因。

材料一: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让人们重拾一颗单纯的诗心,不求其他,只安静地品一首诗,享受片刻的宁静。《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

材料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把诗词与电视手段有机结合,赢得满堂喝彩,传统与现实的融合获得了广泛成功,既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④【畅谈观点理由】本次活动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成员也来到现场,他们带来了一个话题“襄音,保护还是摒弃?”同学们积极参与,展开激烈辩论。

甲同学:“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襄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

远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对,什么年代了。还讲襄音?太土气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襄音”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

法,并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37岁的雷海为是杭州市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到书店看书、背书,回家默写,在不久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夺得冠军。在同学们纷纷谈论外卖小哥夺总冠军时,小明不屑地说:“得了冠军又如何?他还不是个送外卖的?”你听了小明的话,该如何反驳他?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

(3)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此时,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请选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填写)

(4)家书,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初中语文教材中与“家书”有关的古诗词(连续两句,五言):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触景时言诗,“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生情时言诗,“ 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闲适时言诗,“_______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