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略说“知人”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了解人难,难的是了解人内在的品德。伪劣商品难辨,因为它有迷惑人的包装;伪善小人难识,因为它有欺骗人的假言。而知人之难,并不只在于识别伪善小人,还在于人性之复杂——说假话有时是为了怕伤人,回避真相有时是为了保全真情,岂能一概否定?所以,中国古代把“知人”当成最高的智慧,《书经》说“知人则哲”,《老子》说“知人者智”。
②知人涉及择友,知人方能交友。《文中子》说:“君子先择而后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多怨。”《战国策》江乙说:“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择友,当择其德,唐孟郊《审交》诗:“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惟当金石交,可与贤达论”——这些都是择友的经验之谈,经过、见过、受过,才总结出来的。
③知人涉及育人,知人方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孔子是最了解自己学生的。子夏三年丧毕,去见孔子,孔子给他琴,让他奏乐。子夏拂弦,侃侃而乐作,然后说:“先王制礼乐,我不敢情绪低落,弹奏得过于压抑。”孔子说:“子夏够得上是君子。”闵子骞三年丧毕,也去见孔子,孔子也给他琴,让他奏乐,闵子骞拂弦,切切而悲作,然后说:“先王制礼乐,我不敢忘记悲伤,弹奏得过于欢乐。”孔子也称赞他是君子。同样三年丧毕,孔子从音乐中知道他们一个哀未尽,一个哀已尽。孔子知道他们既能用真实的情感来弹奏,又能把这种情感加以理性的解释。像孔子这样细腻的老师,怎能不培养出优秀的七十二弟子?可是,社会越来越复杂,老师了解学生的一时一事,又怎能了解学生的一世?
④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置酒,宴席之上,他问群臣:“我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什么?项羽所以失天下,又是因为什么?”臣子们的答复,他都不满意。最后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项羽唯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个故事首先说的是用人,嫉贤妒能,唯愚是举,当然是胜利之大忌;可是,用人首先在知人,刘邦若不能把张良、萧何、韩信的德才了解得那么透彻,把他们从芸芸众生中挑出来,焉能任用他们建功立业?
⑤知人确实很难。人们常说多数人“心里有杆秤”,又说“日久见人心”。陆游有两句名言:“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然而欲知真相,公论尚需长久;欲晓一心,还要先见众心,这都是不容易的。有时候,急于结交和用人,等不得那么久,一旦交友不慎或任人不淑,吃亏、误事、受气、遭罪,哭都来不及。所以就有发明“测谎器”、动用“特异功能”来分辨人好坏的梦想。只是高科技虽已有可能“克隆”人,要从人的心里掏出真伪、优劣来,恐怕一两代人还等不到。唯一能依靠的,是修养出衡量人的自身境界,把握好判断人的正确标准,历练出观察人的犀利眼光。
⑥知人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如何知人是难以定出一套范式的,但古人有些知人的经验倒可以参照。先秦诸子中,庄子是大家公认看问题很透彻的,他提出以“九征”观察人的经验。所谓“九征”,就是把人放在最容易显出真面目的环境下,多方面去考察他的各种品德。这可给贤能者以表现的机会,也可给不肖者以暴露的机会,最终能将贤与不肖分清。
⑦“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马各有其用,何须都日行千里?仅仅识得千里马,也还不够; 。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5日24 版)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根据上下文结构和第④段主要内容,在第④段句首填上分论点。
3.第②段加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选文语言在严谨之余,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⑤段中列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能读懂议论文,并根据文意续写,是阅读能力升华的一种表现。现在请在结尾横线处补上一句话,为文章作结。
记叙文阅读
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
①家乡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地处商业街区,这个广场养活了不少乞讨者。不论冬夏,经常能看到穿着朴素的年轻人蹲在广场边,手里举着一块纸板或者塑料板,上面书写着自己的凄惨故事,真伪不辨。商业街平日很繁华,路人们总是像看戏一般,看着不少身强力壮的乞讨者“表演”,偶尔发发善心,扔下一些零钱。
②直到某一天,我在这里看到了别样的风景。那是初秋的一个下午,行人和大街一如往常般平淡无奇,而广场上早已有年轻人举好牌子、跪好并低下头,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这时,走过来一个与众不同的、颤巍巍的身影——那是一位老人。阳光很刺眼,毫不留情地射在他的身上,照得他整洁的旧中山装有些发白。他的左手提着一个大大的硬质黑皮箱子,与他有些瘦削的身形不太成比例。老人有些跛脚,提着箱子一瘸一拐地慢慢走着,一小步、一小步蹭到了年轻的乞讨者中间。我不知道这位老人要做什么,只是从他走到一群乞讨者中间来看,他也是来乞讨的。可我从未见过拿着这么大箱子乞讨的人,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③在我胡思乱想间,老人已经慢慢躬身放下箱子。或许是年老的原因,老人的动作仿佛是老电影的回播,却不显拖沓,反倒给人几分郑重和怀旧。而此时,这个箱子更仿佛魔盒般,勾起了过路的“潘多拉”们的心。他会以怎样的方式乞讨呢?开始有人窃窃私语,不时有“家人的照片”“自己的残疾证明”这样的言语传出。老人离人群不远,十有八九是听得到这些揣测的,但他不辩解,而是自顾自地打开了箱子。
④箱子里竟是一把手风琴。这把手风琴有些年头了,即便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琴身也看得出有些黯淡了,甚至有几处掉了漆,露出黑黢黢的琴身,原本质地不错的背带也脱落了几块皮。白色的塑料琴键更是泛着旧旧的黄,有点像家乡冬天角落里被人遗忘的积雪的颜色。人群的窃窃私语声大了起来。老人低头给风琴调音时,更是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老人也并不恼,而是默默低头调音。歌曲的前奏起来时,人群的声响已经很大了。可老人仿佛和人群是两个世界,他静静地摆弄着手风琴。琴的音色有些沙哑,这是年老的铜制簧片们的叙旧声。歌曲进入主旋律时,老人缓缓开口,我听出他唱的是《白桦林》。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
⑤我听过很多版本的《白桦林》,温柔的、炫技的、飞扬恣意的、故作深沉的……唯独这次的声音,似乎是戈壁上隽永的沙海在说话,歌声不高,却泛着黄、携着尘,渐渐压下了人群躁乱的私语。人群越聚越多,人们早已忘记自己安静了多久,没人敢轻率地发声,只是不时有人 (A.轻轻 B.郑重 C.主动)地将钱放入装琴的箱子。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唯独在唱那句“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时破了音。他抬了抬眼皮,似乎有泪花在闪动。
⑥一曲完毕,不知是谁开始轻轻鼓起了掌,渐渐地四周都响起了低低的拍手声。老人听到了掌声,终于抬了抬头,向人群微微笑了笑。然后,他又低下头,摆弄起琴键,开始表演他的第二首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箱子里的钱越来越多,我周围的听众换了又换,可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个广场、一位老人和一段亘长而低沉的歌声,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
⑦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第一首歌结束,又或许是第十首歌结束,我抬首发现已是黄昏。老人蹲下身子,如枯木一样的手指缓缓拂过琴身,仿佛在安抚一位多年的老友。然后,他收起钱,将手风琴放回箱子,跛着脚走出安静了好久的广场,又跛着脚走入喧嚣的人群。
家乡这条平淡无奇的大街上,我见过无数个年轻力壮却跪地祈求的乞讨者,却只见过一位这样的老人。他逆着光,一路蹒跚而行,不曾躬身片刻,任凭夕阳将他手中本就不小的箱子拉出长长的剪影,硕大沉重得如同命运。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3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填入第⑤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______(填序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
②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在思考什么,又在回忆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老人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第②段画线句起到“为后文作铺垫”的作用。
B. 第④段“可老人仿佛和人群是两个世界,他静静地摆弄着手风琴”。一句中的“两个世界”是指老人是个乞讨者,身份卑微,围观者与老人的地位不同。
C. 第⑥段“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老人的,是老人曾经的、难以忘怀的。
D. 结尾段画线句起到升华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市材木陕西 市: ②南面而朝之 之: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4.请概括说说范仲淹在乙文“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
“忧其君”的原因是:
“忧其民”的原因是:
5.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为什么“仁宗以为忠”。
诗词赏析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品词析句是欣赏诗歌不可或缺的环节。有人说诗中“会当”一词不若“应当”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飚突进式的啸傲……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今天,让我们深入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与语文世界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领略语文的风采,尽情漫游在语文的世界里!
(1)【明确搜集任务】开展本次活动首先要搜集资料,现在同学们走上街头,进行搜集,请结合其他两组任务示例,给第二小组明确搜集任务:
第一小组:走上街头——店名、公司(企业)名、匾额、其他招牌
搜集任务:A、是否有新意 B、新意在何处(有什么含意)
第二小组:走上街头——广告(商品广告、公益广告)、标语
搜集任务
第三小组:走进商店(或超市)——促销方法、服务用语、各类商标
搜集任务:A、促销文字与方法 B、商标名的精妙与劣拙
(2)【抒写学习感受】回到教室,活动在一段深情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请帮助主持人把开场白补充完整。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在旅途中,我们可以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领略名人演说的大师风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语文学习让我们流连忘返。
(3)【分析材料内涵】本次活动当然少不了“诗词大会”了!班级诗词大会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是啊,在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两条原因。
材料一: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让人们重拾一颗单纯的诗心,不求其他,只安静地品一首诗,享受片刻的宁静。《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
材料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把诗词与电视手段有机结合,赢得满堂喝彩,传统与现实的融合获得了广泛成功,既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④【畅谈观点理由】本次活动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成员也来到现场,他们带来了一个话题“襄音,保护还是摒弃?”同学们积极参与,展开激烈辩论。
甲同学:“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襄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
远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对,什么年代了。还讲襄音?太土气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襄音”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
法,并说说理由。
37岁的雷海为是杭州市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到书店看书、背书,回家默写,在不久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夺得冠军。在同学们纷纷谈论外卖小哥夺总冠军时,小明不屑地说:“得了冠军又如何?他还不是个送外卖的?”你听了小明的话,该如何反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