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2018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表演 甲 (A、美轮美奂B、富丽堂皇)、科技感十足, 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24 台移动机器人携. ① (A、xié B、jiá)带“冰屏”与舞蹈演员配合 完成了一系列 màn ② (A、曼 B、嫚)妙复杂的舞美动作,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中华文化的完美融合, 让观众 乙 (A、惊讶 B、惊叹)。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表明八分钟的演出完美成功。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 ②处: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 乙: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表明八分钟的演出完美成功。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桑梓”“桃李”“婵娟”分别代指家乡、老师、月亮。
B.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是现代作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D.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窈窕淑女,_____。(《诗经·关雎》)
(2)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会当凌绝顶,_____。(杜甫《望岳》)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李商隐《无题》)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峰峦如聚,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9)子曰:“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我们常引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来强调 一个人应不受环境影响,保持崇高的个性节操。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题目一:一粒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成了参天大树;一溪山泉,历经跌宕奔流,融入大海的怀抱;青涩的丑小鸭,伴随时间的脚步,完成了白天鹅的华丽转身……懵懂的你,经受岁月的洗礼,长成风华正茂的少年。
请以“时间是什么”为题完成作文。
题目二:发挥想象,以“我的2038”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3)注意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①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②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3座埃菲尔铁塔,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③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的不自知,对文化传统的不自信。
⑤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 文章有改动)
1.下列三个选项中,哪一项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
【甲】建筑要有人文之根。
【乙】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
【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依据作者的主张,足以堪称“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立身之本。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烤神仙
①我坐在父亲的病床边,轻轻抚摸着他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细细端详着他插着胃管、氧气管的身躯和一直昏睡不醒的脸庞。病房里的空气凝滞不前,就像父亲的生命一般凝滞着,时间被锁在过去与未来的缝隙,也停滞不动了。为了找一个出口,抑或制造一点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流动,我轻轻哼起《奇异恩典》,这是当年他和母亲“谢饭”的曲子。那时我刚退出职场,经常带着一抹骄阳与几碟他们爱吃的小菜,与他们共进午餐。未进食前,他们先闭目唱歌,以代替低头祷告,谦卑地唱出凡尘对神的仰赖与感恩。
②母亲在世时,因她一贯的强势作风,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永远赔着笑脸、没有自我、没有声音的影子。母亲去世后,我和先生把父亲接到家里来照顾,这才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爱讲故事的父亲。
③不过父亲讲的故事,年代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往前移,逐步以倒退的方式进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树梢间传出的第一声蝉鸣中,他讲起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走遍大江南北,从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椎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历程,居然没多久就随着他脑细胞的逐一死亡,几经翻腾,彻底消失了。
④接下来,他就只记得十岁时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我问他:“什么是神仙?”他十分讶异地回答:“神仙就是蝉的幼虫,这你都不知道吗?”从来不知道老家有果园的我,好奇地追问:“枣园有多大啊?”“有三行,每行有六棵枣树,夏天傍晚时分,油滋滋的神仙就都从土里爬到树干上。我眼尖,一次能抓上十几只。”
⑤我随着父亲精彩的描述想象着,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壳,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和节气的更迭。黑暗中,悠悠地,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从较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缓慢爬上枣树干,用针一般的嘴刺,吸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它听到孩童的嬉闹声,想与他们共戏,没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躯,会成为布施的祭品。我那才十岁左右的父亲,万分欣喜地找到众神赐下的补养品,从地上、从树上,一一捉住它们,高兴地跑回厨房里生着柴火的炉灶边,挤在正忙着蒸红枣发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那股油香味,在蒸气氤氲的厨房里盘旋回转,久久不散。不知道父亲烤的是神仙,还是人间烟火?
⑥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夯的城墙上跟着打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我问:“谁教的你游泳啊?”“哪还用教?看看人家怎么游,不就会了吗?”
⑦游泳有这么简单吗?我打开记忆之窗,依稀看见多少年前,在东港大鹏湾泳池边的情景,父亲耐心地教我:“双手往前推,双脚赶快配合往后蹬。蛙式就是这么简单。”傍晚的夕阳余晖让泳池的水面闪着粼粼金光,映照着父亲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庞。我搂着他的脖子撒娇:“我就是学不会嘛,再教我一次。”
⑧父亲说故事有固定的模式,说完了夏天在大水塘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水塘冬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打滑。”我听不懂他的土话“打滑”,他愣了好一会儿,然后结结巴巴、比手画脚地解释:“就是跑——跑——,嗤——嗤——”父亲的一生似乎也就这样从大水塘的冰面上,“嗤——”的一声快速溜滑了过去,了无痕迹。
⑨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中被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去姥姥家快乐过年的岁月。他说姥姥家可大了,占了整个张家村的一半。“我有六个舅舅啊!”父亲一再反复地说,就怕我不懂拥有六个舅舅的幸福,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猜父亲去他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于是,我俩开始用娃娃音说娃娃话,像是一对说好不拆穿彼此谎言的姐弟,我们敲打桌子,学公鸡叫,还一起咿咿呀呀地哼儿歌,“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这“胡说话、话说胡”的颠倒歌是我跟父亲的最爱。我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三岁时常被父母推到叔叔、阿姨跟前炫耀表演。时光流转,教会我、炫耀我的父亲老矣,轮到我唱“颠倒歌”给他听。这歌名依稀就是一种古老的预言,早早预言了天下的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
⑩一年多前,父亲成了不到一岁的小婴儿。无法走路,我请他坐轮椅,他先摸摸上衣口袋,怯生生地问我:“坐这车子要花钱吗?”他大小便失禁,但不肯穿尿布,我哄着他说:“这是今年最新款的内裤,好漂亮啊。”他以坚称自己不饿、不肯吃饭来遮掩忘记如何夹菜的窘境。我买牛肉大饼、菜肉包放在他眼前,然后躲在门后,偷偷看他用两手抓着大口大口咬着吃,好香、好满足的神情。
⑪随着他灵魂的远去,他对我的称呼也由五年前“亲爱的女儿”变成“大姐”“妈妈”。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躯体,望见不同时空里,他至亲但十六岁之后就无缘相聚的姐姐,还有他至爱但却终生未能尽孝的母亲——那个到了晚年,天天拿个小板凳坐在村庄门口,来回张望的母亲;那个企盼娇儿骑着单车像风一样停在她面前说“娘,我下学了”的母亲;那个终其一生,未能等到被大时代捉弄的独生子回乡,含恨而去的母亲。
⑫最后,父亲在病魔侵虐下,只能困惑又冷漠地望着已经完全陌生的我。
⑬如今,躺在病床上的他,因为心肺衰竭,更成了洗去所有印记,没有任何反应的一张白纸。在他那张白纸上,我最后曾经被写下的任何一种身份,都让我悲伤惆怅。我和兄弟一遍又一遍地吟唱《奇异恩典》,咀嚼医生的叮嘱:“老先生就剩今晚了……”面对生死拔河,我卑微无奈,只能就着病房黯淡的白色灯光,贪恋地看着他即将走入生命终点却依旧清秀的脸庞,上面刻着的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一条条爱的纹路与我俩今世不舍的亲情……
⑭玉坛子上嵌着父亲八十岁生日时还神采奕奕的照片。我和家人把它安放于母亲身边的空格子里,深深跪拜后,我决心追随他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不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永远触摸不到的乡情。
⑮到了蔡家庄,我找不到可以打更的城墙,西门自是不见影踪;枣树已被砍光,而“神仙”都长了翅膀飞走了;我踩在种着大片棉花已不再属于我们的田地上,空想当年父亲帮爷爷收割小麦的情景……三合院门外的大水塘已干涸见底了,没有牲口饮水,没有小孩游泳;冬天,想当然也不能溜冰打滑了……
⑯我急着按下相机的快门,但再快,也无法捕捉父亲儿时的村落样貌,它已自人间消失。父亲最爱炫耀的“用红砖打造,有十个人住”的祖厝,只剩断垣颓舍,黄花满墙,争着在夕阳微风中,悲切地诉说屋主的故事。原来,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从十六岁到三岁,用倒叙的方式 ① (托付 交付)给我了。这是他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
⑰我站在祖厝及膝的荒草前,侧耳聆听大地的声音,有野雁聒噪横空而过,有秋蝉最后的嘶鸣。迎着晚风,我深深地吸一口气,想闻出当年厨房炉灶边父亲烤神仙的油香味,但它依风远遁,到了一个我进不了的世界。父亲如神仙,等到了大地的召唤, ② (摆脱 挣脱)了他的壳,快乐羽化在那儿的枣树边。
⑱神仙应不再被烤了……
(作者:蔡怡文字有改动)
1.从文章⑯⑰段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②处应填。
2.文章③—⑨段,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父亲生命里从十六岁到三岁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阅读相关文段,以顺叙的方式梳理一下父亲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
3.如何理解结尾处作者说的“神仙再也不会被烤了”这句话的含义?
4.人间至爱是亲情。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相比,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你对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