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段画线的句子。

2.文章说“父亲却先背叛了”,后来又说“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是否矛盾?为什么?

3.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对锄头有哪些复杂情感。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

5.阅读全文,探究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丰富意蕴。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锄头比作怨妇,借助人格化的“寂寞”“静静地倚靠”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 2.(3分)不矛盾。因为说“父亲却先背叛了”,是因为靠锄头种地再也承载不起养家糊口摆脱贫困的重担;说“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是对家乡的爱,他要握起那把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与秀美。(只亮观点,没回答理由的不得分) 3.①对锄头创造生活的敬重之情;②对为了生活逃离锄头的无奈之情;③逃离锄头时的悲痛之情;④离开锄头后的眷恋之情 4.锄头是农业的象征,农人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解决家庭生活问题,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这是“村庄的忧伤”;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的命运,它见证了农村的兴衰冷暖变化,反映出农人们对农村的热爱或冷落的态度,这是“村庄的温度”。 (意思对即可) 5.①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②锄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反映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的复杂感情。③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④锄头寂寞的直接原因是家庭贫困导致父亲逃离村庄;深层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城市与乡村的巨大落差。⑤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修辞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运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在答作用时,要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 2.试题分析:答此题要考虑到父亲的精神世界。要考虑到父亲的爱与恨,要考虑到父亲看问题的大与小,要考虑到父亲的情怀。在答题时还要考虑到文章的主题。 3.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抓住父亲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体会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从敬重锄头、逃离锄头、眷恋锄头三个方面来概括。 4.试题分析:从作者文中所写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让农人都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而农人对家乡依旧眷恋来来理解“村庄的忧伤”“村庄的温度”。 5.试题分析:阅读全文,点明“寂寞”的拟人写法,了解作者所写“锄头”与文中所表现的农人生活、农村现状等内容的关系,抓住最后一句中“忧伤”“温度”两词和文题中的“寂寞”一词,深入理解作者对农村问题的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没有绝对的劣势

张  勇

①著名作家刘墉说:“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如果善加分析把握,反倒可能成为一种先天优越的条件。”优势与缺点是相对的,就像每一个珍珠上存在着黑点一样,没有了黑点也就没有了珍珠,没有了瑕疵与缺憾也就没有了美好的人与事。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关键要学会充分利用劣势,把缺点变成有利条件。

②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其唱功苍劲挺拔,浑厚有力,豪迈谐趣,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在其表演艺术渐趋成熟、日臻完美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嗓子哑了。

③对一个以唱为主的须生演员来说,“倒仓”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此,有的人不得不改行,有的人则靠耍花腔来遮丑。许多人都以为周信芳从此会一蹶不振,演唱生涯或就此结束。然而,众人都想错了。周信芳并没有怨天尤人,既不气馁,也不取巧,决心闯出一条新路来。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在唱腔上讲究气势, 学“黄钟大吕之音”。为此,他首先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练气,做到发声气足洪亮,咬文喷口有力。又特别在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方面努力学习,确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气质。经过长期的钻研和探索,周信芳不仅没有受到“倒仓”的限制,反而形成了苍劲强烈、韵味纯厚的特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麟派艺术,让众人赞叹不已。

④当一件事情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机会到来的时候。嗓子哑了,成了周信芳的一个劣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他的优势:他可以尝试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可以不陷入思维定式中,闯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许多时候,一个人的优势往往是他的劣势,而劣势恰恰是他的优势。前提是,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人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没有行动之前,就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现在处于劣势而烦恼,只要你努力,一样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弱点成为闪光点。

⑤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认知过程。一个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后,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引用著名作家刘墉的话有何作用?

2.第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睡眠这件“小事儿”

闫冠男

①睡眠这件“小事儿”,耗去了我们的小半生(我们人生的1/3都在睡觉)。睡眠看似是一种简单的24小时周期性活动,但其背后却涉及复杂的行为和生理过程。从行为层面上,睡眠被定义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并非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②一般正常成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 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③人为什么要睡觉?

④首先,从保养论的角度看,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消除疲劳。动物需要睡觉,而没有大脑的植物不睡觉;人体的有些器官,比如肝脏,是不休息的。因此可以说,睡眠是脑部特有的现象,睡眠可以使脑部修补自由基所造成的损害。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大脑无法这样做。只能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 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⑤其次,从功能论的角度考虑,2014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不仅如此,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被试者体内711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炎症、免疫力和抗压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

⑥另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就认为,睡眠时的梦境可以让人们实现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最佳捷径。

⑦冬去春来,转眼又要到“春眠不觉晓”的时节了。好的状态源于好的睡眠,让我们从当下开始,培养好的睡眠习惯吧!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尤其是”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睡眠对人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起,二千石不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问:“息盗何策?”遂对曰:“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改容曰:“选用贤良,固将安之。”遂曰:“臣闻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遂乃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潢池:即池塘。此指渤海郡。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御史龚遂可用

(2)上改

(3)上

(4)持者乃为盗贼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遂 乃 开 仓 廪 假 贫 民 选 用 良 吏 尉 安 牧 养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2)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

4.你认为龚遂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赏析“宵眠抱玉鞍”中“抱”字的妙处。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

(1)《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非常精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

(2)《简·爱》中,里德太太临死前对简·爱说“我两次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是哪两次事?她为什么不喜欢简·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