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

记叙文阅读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仿佛是得到了知己,争相绽放,灿烂无比。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融融氤氲,一片生机,。【A】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根据文章第17划线内容在【A】处仿写一句话。

3.第16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2.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3.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4.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5.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运用段落并法法,概括段落大意,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③字数大体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 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山阜臆轸                          西土地硗确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西方土∕地硗确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赤壁》完成小题。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首____________诗,借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和抑郁不平之气。

2.试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马是人类的朋友,现在,它离我们愈来愈遥远了。为了增进对马的了解,我们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各位同学万马奔腾,为小组竞赛立下汗马功劳。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吧。

【栏目设计】:请你按照已给出的形式,将其补充完整。

栏目一:一马当先——汉语字词中的马

栏目二:_________——历史传说中的马

栏目三:走马观花——______________

栏目四:龙马精神——______________

【补充对联】:以“马”为主题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________________辞旧岁    下联:金羊欢舞迎新春

【材料探究】:

材料一:马的起源:

马属哺乳纲,草食性家畜,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

材料二:的卢马介绍

的卢马是额上有白色斑点的马,古人认为这种马妨主。刘备凭的卢马脱险,被传诵为义马救主。后一般以“的卢马”形容快马。辛弃疾《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材料三:赤兔马介绍

关羽从曹操那儿得到赤兔马之后,是为了更快地找到刘备。从此以后,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就成为了关羽的代表形象。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

材料四: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根据以上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活动积累】:赞美马的古诗文很多,你能写一句完整、比较著名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情境,按要求表达。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正好你的同桌王小是一个“留守学生”,长期缺小亲情与关爱,对父母心生怨恨,产生厌学情绪。你会这样劝慰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人才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却心系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在危难之时勇于担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