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灵是需要滋长的:让“书”走进心灵,你...

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灵是需要滋长的:让“书”走进心灵,你便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你的生活将会书香四溢;让“感恩”走进心灵,你便懂得了什么的真谛,你的生活将会被爱包围;让“幻想”走进心灵,你便开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你的生活将会生机盎然;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你便寻到了精神的安抚,你的生活将有无限惬意。

当然,你还可以让“勇敢”、“快乐”、“音乐”、“灿烂的阳光”、“崇高的精神”走进心灵,相信生活会因它们而更加鲜活!

请以“让      走进心灵”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参考例文 让感恩走进心灵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有一些都已经搁浅了,但有一些却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准备接近考试的前两天,我在家玩着电脑,突然妈妈走进来对我说:“女儿啊,不要玩电脑了,关了吧!你准备期末考试了,快去复习吧!“我当时正在电影呢!我就和妈妈说:“妈,我一会儿就去复习,等我看完电影再去。妈妈的表情突然就变了,火气冲冲地对我说:“你每天就知道看电视,你还有读书的样子吗?于是我赶紧关上了电脑,回房间复习去了。 我手里拿着复习的资料,心不在焉地看着资料,脑海里一直都在回想刚才中断的电影剧情。于是,我轻轻放下手中的复习资料,蹑手蹑脚偷偷走出房门刚走出房门就看到了妈妈,妈妈火气未消地说:“你要去哪里?”我惊慌地说:“没……没……去哪里”,“妈妈好像一秒就读懂了我心里的想法,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电影很精彩,很吸引人,但你的学习同样也很重要呀,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就是为了让你以后的日子过得比现在好,我知道你一定怪我不让你电影,但快要考试了,现在应该要努力复习,争取考试取个好成绩。”听完妈妈的话,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便说:“妈,我回去复习了。”妈妈的脸上挂起了灿烂的笑容。 期末考试过后,成绩和排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来了,我一看下我的排名,我高兴地跳起来,成绩又上升了,我还要感激妈妈呢!因为有了妈妈的那一番话,才有了我现在的成绩。 回到家我把这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兴高采烈地说:“我就知道我女儿是最棒的。有一句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妈妈灿烂的笑容又重现了。 我要感恩我的妈妈,感恩妈妈把我抚养成这么大,感恩妈妈的任劳任怨,感恩妈妈的教育之情,更感恩妈妈给了我辉煌幸福的一生。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我会用我的成绩来感恩妈妈。妈,您就是我的恩师,使我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 让感恩走进心灵吧!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这件事过去已久,却让我忘不透,刻骨铭心地刻在了心里,因为心中有无限的感恩和感激。 【解析】此题是半命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准确审题,主题求新。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走进”和“心灵”做文章。“走进”是方式,是手段,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根本,是归宿,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任何美好的美德与精神,都可以成为下笔的素材,考生可以从试题的提示语入笔,也可以透过提示语后的省略号寻找更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颖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作文只是对某种美德的简单赞美,而对渴望的美德缺少讲述的过程,内容就会偏离题意。二是细腻描写,情感求真。用什么方式才能让美好的品德与精神“走进心灵”呢?这是文章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如将情感放在波澜曲折的情节里展示就很巧,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也许正是由于在生活中经历了坎坷与不幸,经历了失败与困苦,对某种美德的渴望与追求才会显得真实可信;也可以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不同时间的不同景物来表露自我的心迹。不过,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做文章都是很重要的。三是善用修辞,语言求美。写情感类文章,不要只重视心理刻画,而忽视了语言的雕琢,以致内容充实而语言难以出众。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来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可以借用诗词或典故来增加底蕴,等等,做到了这些,你的文章自然就文质兼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惟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 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 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 ,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惟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本文主旨。(不得使用原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世界最大的膜

【美】刘易斯·托马斯

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

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缕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氧气。从理论上讲,水蒸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你怎么说都通。一旦光合细胞(一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ATP(三磷酸腺苷)的突变型。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它为我们而呼吸。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1.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月球表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

3.科普文的语言除了准确研究之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任选其一)

(1)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2)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4.“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两类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 这首诗的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C. 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 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2.这首诗内容单纯,但抒发的情感却很强烈,请从用词或修辞角度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⑤,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⑥,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少:稍、略。②垠:边、岸。③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④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⑤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⑥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

A. 记之而去/良久

B. 其境过清/投小石

C. 心乐/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其一西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B.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C.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谭中游鱼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却将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表露无遗。

B. 乙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山川景物,抒发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构成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C. 甲乙两文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原地区的美好风物,直接抒发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D. 甲文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情,乙文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而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道出古今几千年人们心声的不朽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衿》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事件的反差,将主人公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