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一】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学术界按照大的方言区,将中国方言大致归为北方方...

【材料一】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学术界按照大的方言区,将中国方言大致归为北方方言、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等7大类。在7大方言区内还有众多的小方言,林林总总,难以精确统计。我国很多地方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之说,以闽方言为例,就可以进一步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和莆仙等5个次方言,属于闽东话的福州方言和属于闽南话的厦门方言相互之间基本上听不懂,足见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之大。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材料三】

图一、闽南语地区普通话水平调查情况

图二、某校八年级同学闽南语使用情况调查情况汇总表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B. 汉语方言差别很大,大多数方言之间完全听不懂。

C. 从图二可以看出只有少数的同学会说闽南话。

D. 方言里蕴含着文化,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一的主要内容。

3.作为闽南语方言聚集区,有人提出让闽南语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1.C 2.受方言影响,闽南地区大多数中老年人普通话水平一般或者很差。 3.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具备进入课堂的条件。第二,既然会说闽南方言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闽南方言背后的文化,有利于保护闽南的地方文化。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图表阅读的能力。依据阅读的文本内容、图表与各选项进行比对即可作答。C从图二可以看出:少部分同学不会说闽南话。不是说少数人会说闽南话。据此,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解答阅读图表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本题作答要从积极的角度分析,符合题意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略说分寸感

王子潇

①最近,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微信小游戏悄然流行起来。游戏画面极简,玩法也十分简单——让“小人儿”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通过触屏的时间长短来控制起跳物的弹性,顺利跳到下一处则游戏继续;“不幸”掉落,则游戏终止。完成跳跃的次数越多,落点越接近降落物的中心处,分值也就越高。

②这款朴素至极的游戏迅速“火”起,原因自是众多。于我而言,这款游戏的魅力,不只其带给我的休闲与放松,更在于它让我从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有关“分寸拿捏”的趣味——按的时间太短,跳不到下一个“箱子”;按的时间太长,反倒容易跳过。想获得更高积分,就要力争跳到“靶心”处,这便要求手下的分寸感更精准无比。一次次跳跃的完成,也是一次次分寸拿捏的考验。这款游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分寸感带来的乐趣。

③仔细想来,分寸之事,似乎蕴于万物之中。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至沸点水不开,行百里者半九十。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为山九仞却可能功亏一篑。火候不到或尺度失据,都会引来成效未满或过犹不及的遗憾。不久前有关“油腻”中年和“佛系”青年的热议话题,本质上也是关于分寸拿捏的思考——欲望过量、心态膨胀自是“油腻”萌生之肇始,但只看“病症”不看中年负担之重、奋斗之艰,未免是另一种“有失分寸”的偏颇之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的处事观念确有可取之处,但失掉青年朝气、放弃进取之心甚至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反倒陷入另一番失当的心境。大到自然万物、社会百态,小到人情拿捏、琐事处理,分寸感都扮演着微妙且重要的角色。

④只不过,人人皆知分寸重要,实践起来却往往知易行难,甚至常常因错误的理解引来另一番“失度”的行为。譬如,有些人将为人的分寸感理解为圆滑世故的“会做人”,凡事讲求相安无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发现问题也要“视若无睹”,唯恐伤了“情面”、得罪他人,恰若《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不把责任感放在心上。这样的人,于事业上是慵懒无为、逃避责任,腐蚀高效务实的社会肌理;于生活里易虚与委蛇、心口不一,污染正直敢当的现实风气。  

⑤有些人将知分寸看做懂“规矩”,认为不懂“规矩”便是不明事理、不知分寸的表现。诚然,规矩要守,万事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是,如何正确理解“规矩”二字,结果往往千差万别。分寸不是陈规,更不是桎梏。守规矩、知分寸不等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是束缚思想、缺少创新动力的个人借口。

⑥当年安徽小岗村十八户居民包产到户,在多少人看来是“不合规矩”“不知分寸”的莽撞之举。如今中国尽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回头想来不禁为当年小岗村敢为人先之举赞叹不已。  

⑦分寸之重,贵在精准。精准于尺度拿捏,更要精准于理解正确。做人通情理但守原则,做事讲法度但肯创新,这般的分寸才不会失准,这样的“功夫”值得我们继续修行。

1.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B. 一些人凡事讲求相安无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就是“分寸”。

C. “知分寸”和“创新”之间并不完全矛盾,两者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调和的。

D. 文章第⑦段总结全文,但是作者呼吁读者修炼分寸之“功夫”,多此一举。

4.结合本文的观点,对下面材料中人物的做法给以简要评价。

【链接材料】2018年1月5日,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告,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由于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并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查看答案

父爱的盔甲

邓迎雪

⑴我们单位新来的养花师傅是一个怪人。

⑵他看上去约莫有四十来岁,个子不高,又黑又瘦,平日里话不多,整天阴着脸,好像有着沉重的心事。有时闲暇之际,同事们坐在田间地头拉家常,他则蹲在一边,头低着,一支又一支地抽烟。

⑶我原以为我和这个怪人会像陌生人一样平静相处下去,没想到,有天,我和他发生了争吵。

⑷事情的起因本来是一件小事。那天下午,我因为家里有事,忘了给菊花浇营养液。这件事被他发现了,第二天一上班,他劈头盖脸地冲我就是一顿训斥。

⑸我向他解释,他还是不依不饶。我有些生气,赌气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次没浇吗?”听我这样说,他顿时火冒三丈,瞪着眼睛,提高嗓门,大声说:“你还有没有一点敬业精神了?再这样下去,今年这花要是开不了,全都是你的责任!”

⑹我和他大吵起来。

⑺从此,我对这个脾气古怪、暴躁的人厌恶极了。

⑻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⑼那天,我和他一起在花田里忙碌,他的电话突然响了。

⑽他接通了电话,一开口,就让我大吃一惊。只听他的声音像调了蜜,透着无比的谦卑和柔和:“张老师,您好您好!我是梦帆的爸爸。”

⑾原来是他儿子的老师打来的电话,怪不得这样热情。

⑿电话那边不知说了些什么,他的声音忽然变得欣喜、激动。也许是这喜悦太突然,他有些语无伦次:“我这孩子不争气,老是不断犯错。他这次旷课那么多天,还不听从批评,简直是无法无天!我和他妈这阵子都气得不得了,快愁死了,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学校开除他。我真是太感谢您和学校了,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我这就告诉他,让他明天来学校上课,真是太谢谢了!”

⒀原来他的儿子在学校犯了错,现在老师宽大处理,让他回来上课。

我继续看向他,只见他像个态度极其认真的小学生,一迭声地在电话里答应着什么,眼角、眉梢绽着浓浓的笑意,脸上的表情舒展多了。

⒂接完老师的电话,他走到一边,低头拨电话。

⒃“帆他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才张老师告诉我,学校同意让帆回校上课了,咱们不用担心,帆不会被开除了”,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抬起手,抹了把脸,停了一会,继续说:“我们以后要多用心管教他,可不能再放任自流了,尤其是你,可不能再娇惯了。”

⒄打完了电话,他坐在田边,嘴角噙着微笑,一动不动地望着眼前的花苗。

⒅发了一会呆,他又拨通了一个电话。

⒆“小帆,学校让你明天去上课,”他的声音里有一丝强压下来的欣喜,又有一种努力想表达的威严,“你要好好珍惜学校给你的这次机会,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上学后,要多请教老师和同学,抓紧把耽误的学习给补上去。”

⒇完全是一副严父的口吻。

(21)那天,他的心情明显比以前好了许多,脸上的愁容消失不见了,我甚至听见他在花田里悄悄哼起民谣。看着他消瘦孤独的身影,我忽然对他这一段时间来的冷漠和急躁释然了。

(22)我无意中看见了他生活里的另一面,在他看似坚硬的阴冷的盔甲背后原来深藏着一位父亲的无奈和脆弱,以及敏感又深沉的慈爱。

(23)爱是到达心灵最近的距离,我决定原谅和他以前的种种不愉快,只是不知,他的儿子有没有懂他的那颗心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表坚硬阴冷的“他”,内心却蕴藏着无奈、脆弱、敏感和深沉的慈爱。

B. 文章叙述“我”和“他”争吵的事,主要是为了体现“他”脾气古怪暴躁。

C. 第(15)段“接完老师的电话,他走到一边,低头拨电话”是个过渡段。

D. 第(21)段的“脸上的愁容消失不见了”与前面“整天阴着脸”相互照应。

2.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以展示“我”对“他”的情感变化。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14)段画线的句子。

4.文章以“父爱的盔甲”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查看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晋武帝①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②,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注释】①晋武帝,即司马炎。②申其怀:申诉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指劝说晋武帝废掉太子司马衷。                               

(节选自《世说新语·规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    (2)王之甚矣__________

(3)帝在陵云台上坐________    (4)如醉跪帝前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B.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C.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D.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4.邹忌和卫瓘的劝谏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

 

查看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怀古诗。通篇三问三答,既层次分明,又互相呼应,同时又巧妙地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借古讽今,述志抒怀。

B. 上阙“悠悠”与下阙“曹刘”形成前后对照、呼应,表达作者不甘心像曹操、刘备一样,如同长江流水一去不复返,不能名垂青史。

C. “满”和“望”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其中“满”字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揭开了词人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兴起了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D. 全篇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侵略面前的不抵抗和昏庸无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甲】    (A威胁  B要挟)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①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zhuā ěr náo sāi②,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乙】    (A垂头丧气  B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时节“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

(1)给①处加点字注音,根据②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从括号里选择符合语境的选项填入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