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恰与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

阅读《恰与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园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1.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文章第④段“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句中“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⑵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 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C. 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第③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1.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内容方面:承接上文论证写文章、说话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自然引出下文对物质(权位、名誉)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的论述。 2.⑴不能去掉。“往往”是每每、时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果时常大得多”。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不严密。“往往”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⑵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结构的作用),作答时要详细解释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内容的作用),按这个格式回答即可。结合上下文内容3可知,第④段承上启下,内容上承接上文论证写文章、说话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引出下文对物质(权位、名誉)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的论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小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常要犯事的”。如果去掉,该句意思则变成了“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表达太过绝对,意思不严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范蠡功成身退、王翦得以寿终正寝)、对比论证(范蠡和王翦对比),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A项理解分析正确;B项理解分析正确;C项表述错误,第①段的作用是是引出论题,不是引出论点;D项理解分析正确。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⑤雄性变色龙变色,可以让自己的外表更加华丽,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或是让自己的外表更加不起眼,从而躲过捕食者。

⑥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们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

⑦研究团队称,此前人们也一直用该原理解释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但这个说法,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

⑧对变色龙皮肤的分析显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透明的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纳米物质控制的,光子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

⑨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报告中说,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

⑩他们发现变色龙还有更深一层的虹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实质上是一层智能隔热板

⑪研究团队说:“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1.文章第①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变色龙变色原理的传统解释是什么?科研人员指出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哪里?

⑵文中第⑩段加点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雄性变色龙通过变色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

B. 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改变其色调。

C. 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位于虹细胞层的“光子晶体”这种纳米物质控制的。

D. 变色龙的虹细胞呈两层分布,这是其进化的新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①称之不容口:满口赞誉。②交誉:交口称赞。③仕:做官。④籍:这里指征召。下同。

⑤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归,遭天下大乱__________②时籍金华民为兵__________

③金华人多业儒,习兵__________④籍之,糜饷耳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

A.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B.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则》)

C. 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按照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⑴复  登  同  邑  先  达  之  门  (标在动宾间)

⑵同  郡  柳  贯  以  文  章  名  天  下  (标在主谓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5.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选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1.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最近我们学习了“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语文实践活动和“长城”专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⑴根据物候学知识,写出下列诗句反映的是哪一季节的景色。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____________

⑵写出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根据意思写出与长城有关的成语。

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___________

⑷中国广告长城奖,被誉为“中国广告界的奥斯卡”。请你为右面一幅公益广告配上与长城元素有关的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将立到晌午时分,转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A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A看时,只见都乱窜,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A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

⑴上段文字出自《水浒传》中的一回。这部作品是元末明初___________所作,选段人物A是______,文中“大虫”是________

⑵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及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_____

A.金氏父女被渭州状元桥下的郑屠欺负,幸得见义勇为、粗中有细的鲁达仗义相救。

B.林冲是被逼上梁上的水浒人物之一,最终在和朝廷的对抗斗争中,被朝廷追杀致死。

C.宋江原是一位仗义疏财的义士,逼上梁山后替天行道,但由于其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最终选择妥协、招安,葬送了起义事业。

D.“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中,吴用、晁盖等人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欲擒故纵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被麻醉倒,生辰纲被劫走。

E.梁山有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他们是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戴宗、神行太保花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