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

的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小桥流水,蝉吟虫唱,斗转星移,珍器古玩,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才创造了美景奇观;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池塘边的芦花,因为选择了价值才成就了美名的享誉,同样,任何事物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只乌鸦羡慕老鹰漂亮的俯冲抓小羊的动作,自己也模仿老鹰的动作拼命练习,过了几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就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背上,想完成老鹰那样完美的动作,然而,它的身子太轻,爪子也被羊毛缠住,翅膀的力量还没有足够大,以至于被牧羊人抓住,它不但没有抓住小羊,反而被别人掌握住了生命,乌鸦盲目的模仿演绎了一场悲剧。 从古至今,此类事件层出不穷。 古有邯郸学步者,看到别人走路姿势优美,便煞费苦心,细心钻研学习他人。殊不知,他根本不适合,最终落得不仅没有学会别人的步态,而且忘了自己当初的走姿,岂不可笑可悲!丑陋的东施,一心想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然而却无能为力。一日偶见西施捧腹,面有难受之色,但表情甚是可爱,于是,学习西施,结果弄得自己更加丑陋,人们都厌恶她的样子…… 现代社会依然如此,没有刘德华的帅气,张国荣的迷人,硬要摆个酷姿,理个酷头,弄得自己简直不堪入目。更有甚者,拿着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修饰自己,更是让人受不了。因为他们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所以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泰山奇,华山险,黄山绝,峨眉秀,玫瑰芬芳,百合秀丽,因为它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你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我是小家碧玉,同样秀丽;你驰骋政坛,跃马商场,我琴棋书画,天下奇绝…… 我们各自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仔细研读材料,从中提炼核心的话题,然后选择素材作文即可。材料通过公鸡刨食遇到珍珠之后做出选择的事例,说明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生活中确实如此,人们总是追求最好的,其实最好的未必适合自己,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最大化地突出自己的价值。据此分析选择角度拟题作文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戏剧知识,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戏剧进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你从不同的三个方面设计“中学生如何走进戏剧”相关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

2.在了解武汉地方戏剧之一——汉剧的近况后,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

甲同学:汉剧是湖北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作为武汉的中学生,有必要了解汉剧知识,学习汉剧,发展汉剧,让汉剧永流传。

乙同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事实证明,汉剧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所以我们中学生没有必要去了解汉剧知识。

如果你是丙同学,你是支持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的理由。(字数100~120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1)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2)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3)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4)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5)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6)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7)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8)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9)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10)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11)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12)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13)怎么办?

(14)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15)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16)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17)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18)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19)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20)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阅读(10)-(14)段,说说文中的“我”是怎样读整本书的?

2.(18)段划横线的句子,说说“花枝”和“耀眼的花”的具体含义。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指的是什么?简要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本文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一些事,说说读书对于“我”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填空。

(1)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 · 咏梅》)

(2)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 曹刿论战》)

(3)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查看答案

将文中划横波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范石湖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 :“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字至能,世称范石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侵地                     反:通“返”,归还

B. 使人可就馆                    就馆:到旅馆去歇息。

C. 至能徐出袖中书            徐出:慢慢地拿出

D. 虏主                      许: 赞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A.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B.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C.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D.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范成大出使金朝,孝宗让他奏明金主,宋朝愿意归还侵略的土地

B. 范成大自己把皇上口奏金主的话写在信里,并在金朝朝廷上把信交给了金主。

C. 金朝群臣得知孝宗口奏之说后,议论羁押范成大,而金主不同意。

D. 皇上大加赞赏范成大不辱使命,并越级提拔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