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师者,传道授业,兢兢业业;求学者,焚膏继晷,孜孜不倦。
B. 人们对萧红的感情纠葛津津乐道,却不清楚她的悲情命运、文学成就和独立思想。
C. 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践行雷锋精神,鼓舞自己,温暖他人”的活动。
D. 你只要身临其境地想一想,独自驾帆船,航行21600海里,完成单人不间断环航海,就会知道郭川有多了不起。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要实现“中国梦”,不发展经济不行;要发展经济,不可持续不行。
B. 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C. 面对防控禽流感的严峻形势,活禽交易市场该关,还是该管,引起了社会热议。
D.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梅花红似火,青砖黛瓦qiáo首望;水乡数百里,又见遍地菜花黄。柳絮飘呀飘,风中依稀把评书讲。怯怯的步lǚ,唯恐惊醒了麻石巷;熟悉的乡音,犹在耳边说cāngsāng。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大开眼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2016年初一时我们写过“超级智能手机”、《博物馆奇妙夜》,2017年初二时我们写过《植入人体芯片之后》、《厉害了,我的团!》、《荣耀故事》,2018年初三时我们写过“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请你从以上内容选择至少两个进行组合,并发挥想象,自拟题目,自定主题,写一个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子曰:“君子不器。”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请你从以上三则语录中任选一则,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2018年5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启动,来自美国的汉学家魏定熙教授做了主题演讲,国内知名学者进行对话并回答读者提问,在学界和媒体引发了“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②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③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所以,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④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⑤而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比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国人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⑥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如果任由国学的“汉学化”发展下去,国学恐将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
⑦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们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1.请为本文拟一个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题目。(不超过12字)
2.这篇议论文的论证逻辑严密,请你就此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3.请结合一部(一篇)文学作品,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中某一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