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成语中架起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文山红甸山药滞销,农户忧心忡忡,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
B. 5月20日,中国女子羽毛球队齐心协力战胜劲敌,终获“尤伯杯”冠军。
C. 春夏之交,文山新闻路人行道上的蓝紫楹花开得如烟如雾,杂乱无章。
D. 丘北、广南两地民众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等待着云桂高铁通车。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纠分 脑髓 嘎然而止 参差不齐
B. 延绵 默锲 整妆待发 大彻大悟
C. 菜畦 羸弱 忘下断语 语无轮次
D. 污秽 孪生 孜孜不倦 海枯石烂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是( )
A. 狂(guǎng)野 瞬(shùn)息 停滞(dài) 妇孺(rǔ)皆知
B. 真谛(dì) 恍(huǎng)惚 嗔(chēn)视 毛骨悚(sǒng)然
C. 喑(àn)哑 骊(lí)歌 迸(bèng)溅 慷慨(gài)淋漓
D. 狩(shòu)猎 哽(gěng)咽 蜷(juǎn)伏 义愤填膺(yīn)
题目:我的青春里,没有
要求:⑴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⑵文体不限,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⑷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⑸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过去常说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
⑹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雨热气候规律,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⑺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夏天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新常态。
⑼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似乎不再指导现代生活了。
⑽“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⑾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病夏治”等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⑿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台湾地区还保存着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⒀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1.请分析文章第⑴段有何作用。
2.请根据二十四节气歌,写出你所知道的节气名称。(至少写六个)
3.请概括下面文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⑴第⑶-⑹段,说明“二十四节气”
⑵第⑺-⑻段,说明“二十四节气”
⑶第⑼-⑿段,说明“二十四节气”
4.选出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是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包含时令、气候、物候、农事、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B. 向读者介绍中华民族是如何通过“二十四节气”诗意生活的是本文重要内容,但这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C. 第⑻段以“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变差的事实,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
D.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诗意地栖息”“诗意的生活”理解为亲近自然、拥有生活情趣和注重精神追求。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父亲的院落
⑴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
⑵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吐一口痰。父亲住不惯城里的房子,以他的话说:“这哪是人住的啊,还不把人憋死?”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就唉声叹气,就走了。
⑶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
⑷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才会粗声武气地大笑,才会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才会找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才会打开鸡笼,大声吆喝着鸡;才会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
⑸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
⑹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然后,沿墙一周插上篱笆。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
⑺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做饭时,父亲会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发出“咝啦咝啦”的响声,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脸的幸福。
⑻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一弹一出水。这时,往往,父亲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回来吃葡萄,再不吃,葡萄落地,就没用了。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
⑼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无聊。这时,他会拢起火,坐在火堆前编起背篓,还有竹筐。竹篾是山上自栽的竹子织成的,父亲剖开竹子,划成竹丝。竹丝在父亲的手上跳跃着,翻动着,仿佛有生命的精灵一样。父亲编的竹器并不美,相反,还很难看,但耐用。这些竹器,就成了家用的东西,但更多的则送给了同村的人。父亲喜欢别人讨用这些东西,每到这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感激的笑,用他的话说:“人家要,是给咱长脸。”父亲从别人的需求中得到满足,得到快乐。
⑽院子的外面,有一方小小的猪圈,这两年,父母都年老了,不养猪了,猪圈也闲置起来没了用处。有一天,父亲闲着无事,从别处运来土,和猪粪拌在一起,然后把井水用竹筒接着,引入猪圈。水并不大,筷子粗一股,日里夜里流淌着,不两天,就将猪圈流淌成了一个池塘。他又弄来几截莲菜,植入泥中,到我暑假回家,一方猪圈,竟然笼罩上田田的荷叶。荷叶碧绿如洗,轻灵水嫩。翠绿的莲叶间,一朵朵荷花洁净地生长着,有含苞欲放的,有半开的,也有全开的,一片热闹气象。间或,有一只蜻蜓飞来,在荷花上歇着,风一吹,又飘走了,只有花儿袅娜洁白。
⑾母亲见了,笑着说:“你爸啊,把院子弄得,没有一点空闲的地方。”
⑿父亲不说话,仍在忙着。院墙一边的角落里,席子大一块空地,父亲种上了韭菜。韭菜已经长长,绿绿的,青葱而旺盛。父亲正在侍弄着它们,母亲的话,他或许听见了,也或许没听见,他待弄得很细致,如小学生做作业一样,认真,一丝不苟。对父亲来说,院落里的一切,都是他的作业。。
永远,父亲都在做着他的作业,没一刻安闲,一直到老去,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1.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至少从三方面概括。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即使是副词,也富有表现力。阅读第⑵、⑷段,选择一个加点词语品析。
3.全文中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却作用很大。读第⑾自然段,请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⑸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父亲在院子里一年的活动。
B. 第⑹段的“得意”可理解为“满意”,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看到“豆秧”成长的喜悦之情。
C. 第⑼段通过描写父亲在冬天农闲季节的寂寞和孤独,写出了父亲编竹器送人的原因。
D. 第⒀段语言平实质朴,却又意味深长,既写出了父亲的精神品质,也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无限哀思。
5.请比较《父亲的院落》和《背影》两文的标题,谈谈你在文章拟题方面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