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总有一种东西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抹之不去,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抹微笑,一个眼神;它可以是一份思念,一份感动,一份悔恨……请以“抹不去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释)韶华:美好的时光。

要求:(1)填全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4)请认真书写。

 

范文: 抹不去的思念 北京已经很久没有下过这样大的雪了,我也很久没有在雪中散步了。走了一会儿,身子觉得有些冷,手也冰凉冰凉的。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想抓什么,可只感觉到雪花融化在手中的一丝凉意。飘落的雪花如一股清流推开了我的记忆之门。 小时的雪有这么大吗?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下雪,姥姥便会拉着我的小手到胡同里扫雪。那时我不明白姥姥为什么总要先扫胡同里的雪,但不管怎样,我可以把姥姥扫在一起的雪堆成雪人,这倒省了我不少劲儿。偶尔也团个雪球打姥姥,姥姥便会很开心地笑着,笑得脸上的皱纹更重了。我呢?玩着玩着手冷了,便去找姥姥暖手。也怪了!为什么姥姥的手总是暖烘烘的?我问姥姥,姥姥说:“等你长大了,有了力气,把胡同里的雪扫了,手就暖和了,连你的心坎儿里也会暖和呢!” 自从姥姥说过那句话后,只要一下雪,我就吵着要扫雪。可姥姥说:“等你长大了,有了力气再扫。”如今,我长大了,胡同却拆了。新楼前建起了花园,雪就不用扫了,留着反倒惬意。一切都变了,就连一老一小的身影也只剩下小的了。不,应该是“大”的了!我敢肯定,若这里还是胡同,一定是有两个人在扫雪,我没准儿还能帮姥姥暖暖手呢! 想着想着,手里的雪球渐渐化开了。也许我和雪总有那么一点儿说不清的联系吧,那天也下着雪,我去看望脑溢血的姥姥。我在医院门口团了个雪球,准备给她来个突然袭击。谁知我根本就没能走到姥姥身边,她住的是重病房,我只能隔着一扇老大老大的玻璃远远地望着她。姥姥盖的被子、用的床单、四周的墙壁都是白色的。我还得意地对爸爸说:“姥姥是白雪公主。”我当时还以为姥姥病得不重,过几天就会回家。 那天一回家,我就跑到胡同里去扫雪。抱着把比我大的扫帚,拼命地扫啊扫。心里美滋滋地想:姥姥回来看到胡同里的雪都扫干净了,一定会高兴得亲我。也真是怪,刚扫完半条胡同,我的手就暖烘烘的了。姥姥没骗我! 从那天开始,每次下雪就只是我一个人扫雪了。虽然我渐渐能扫整条胡同了,手再也不冷了,可我还是想让那双手拉着我,给我温暖… 我站起身,抖落了一身的雪花,也只有这雪花依旧了。我把手贴在脸上,竟是暖暖的。我在心里默默地问:“姥姥,你冷吗?”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补写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情感之类的词语:思念、回忆、痛等,可以是自己的亲人经历,也可以巧妙地换一下人称,写别人的经历,既可以写一种正面的情感:怀念、思念;也可以写一种反面的情绪:痛苦、悲伤等。写作时必须明白一个过程,凸显某人某一作为的前因、后果,特别是抹不去的过程.必须写清楚时间、地点、环境,尤其写好人的语言和行为。“xx”肯定会引出相应的心理变化,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大段的心理刻画,当然其他的细节描写方式也可以酌情使用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合花开

①小时候,跟父亲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独自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好像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上去那么高贵,却又那么地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挪步。

④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么无助而脆弱。我担心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父亲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挖土,他掏得很深。我全神贯注地守在一旁,扶着花朵。很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完整地悬空出来。

⑤父亲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父亲身后。那朵百合花在父亲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嘞。

⑥父亲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将它固定好。经过一番腾挪,野百合似乎也累了,有些萎靡不振。我疑惑地问父亲,它还能活么?父亲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第二天一起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过了一夜,野百合似乎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我的整个暑假,因为它,多了许多憧憬和幻想。每天,我像探望老朋友,看它在风中摇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满嫩黄嫩黄的花粉……

⑦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逐渐枯萎、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忧伤。父亲说,我们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父亲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有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美丽的雪花,春节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天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我即刻兴奋地跑去告诉父亲,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父亲让我知道了一朵花是怎么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太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可他又是多么的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独自远去。让我经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捡拾。我常常会突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满心满眼都是父亲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的惊悚,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怎么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知道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陪伴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父亲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许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希望,是当我的人生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1.依据提示填空,完善文本线索。

①百合花: 初见百合花 → 移植成功 → ①_______→ 再度生长 → 又见百合

②“我”的情感变化: ②_______→ 憧憬和幻想 → 忧伤 → ③_______→ 惆怅和怀念

2.赏析

①第④段“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②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3.在“我”成长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上下一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民/亦未寝    B. 盖竹柏/影也

C. 大雪/三日    D. 莫说/相公痴

4.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_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查看答案

古诗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荒凉的景象,反衬诗人的雄才大略。    B. 写景有气势,大海正吞吐日月星辰。

C. 借助眼前景物,抒发诗人壮志和抱负。    D. 秋风萧瑟,预示统一大业无法完成。

 

查看答案

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