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 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C.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 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1)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__________(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如同一次重生。
(2)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__________(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的错觉。
(4)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____________(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炽热(______) 负荷(______) 舷窗(______) 屏息凝神(______) 遨游(______)
轮廓(______) 俯瞰(______) 确凿(______) 无虞(______) 拽(______)
课外阅读(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出门圮于河(__________)
(2)求二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其物理(__________)
(4)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 “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 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 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①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
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
③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④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