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略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是半命题的作文,这中形式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其特点是:它既有一定的限制,又给广大考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一般有前填式和后填式两种,不过也有填在中间的。上题就是前填式。第一步就要补充完题目,所填的内容必须和后面的“触动了我的心灵”相联系。首先,所填必须是让人心灵受到巨大触动的人、事、物,其次必须是写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易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选材上,自然、社会时时处处都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整个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一抹夕阳,一朵野花,一丛杂草,一眼山泉,一丝细雨,一缕春风……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家庭中父母关爱我们的的一个眼神;学校里同学、老师的一举一动;就是社会中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都有可能让我们终生难忘。“一滴水就能折射出整个世界”,用理性的思考去探究,我们就能发现自然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文体的选择上,可叙可议,也可叙议结合。用深情的故事感染人;用深刻的哲理警示人;用形象的事物启迪人,这些都不失为好的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梅贻涵的《长在心上的眼睛》,完成小题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⑤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⑥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⑧“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⑨“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 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 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可小驴不想告诉奶奶,因为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 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4.本文的“奶奶”和《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身上都闪耀着优秀的光辉,值得我们称赞。请阅读本文第6、7节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写出两个相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链接)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1) 相同的描写方法(写两个):

(2) 人物形象:

奶奶

阿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通假字,同“技”。

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尧咨射  ________________      ②守荆南回   ________________

有宴集    ________________      ④其金鱼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杖之,碎其金鱼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1处朗读停顿。

尧  咨  每  以  弓  矢  为  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⑴ 岂汝先人志邪?

⑵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5.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打他?

 

查看答案

阅读张籍的《秋思》一诗,完成小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②匆匆说不尽,行人③临发④又开封⑤。

(注释)①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②复恐:又恐怕;③行人:指捎信的人;

④临发:将出发;⑤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欲作家书”,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

B. 秋风无形,但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虽无形,却处处可见。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C. “意万重”“说不尽”相互呼应。这首诗寄深沉于浅淡,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回味无穷。

D. 这首诗与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样,格调低沉,两位诗人都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赏析诗的三四句。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济川中学初一(8)班策划、组织了一次“孝亲敬老”活动。

(活动实践)请仿照示例,为班级设计两个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

示例: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

(文化积累)请为本次活动推荐一句名言或两句连续性诗词句或一个有关“孝”的故事。(三选一,本试卷上出现的诗词名言除外)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小说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这个普通人力车夫从奋斗走向毁灭的一生,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B. 祥子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为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而曹先生因为学生阮明陷害,被迫离开北平,也是因为这件事,祥子被二强子勒索,积蓄一空。

C. 《红岩》这部小说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齐晓轩等。

D. 柳青《创业史》的思想主题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何将分散的、孤立的个人组织为集体,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获得作为生活主人的尊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