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那曾感动我的______ 要求:①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

题目:那曾感动我的______

要求:①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③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那曾感动我的一幕 树叶在微风中落下,在空中顿时飘流了三秒,它只能享受这世间的三秒吗?没有人去拾起它,因为大多人认为他并不重要。蒲公英离开了它那温馨,美丽的大家庭,飞舞在空中,却散了,散到了每一个角落,没有人在注视,没有人知道,它们却还坚强地活着。 走出轻轨站,一阵美妙而又慈祥的声音向我的耳边回想,我随声音寻找发出这声音的人。向地下通道走去,我看见是谁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了。一个永远失去双腿的青年人,手里拿着一把旧吉他,用他那一双敏捷的手,在舞动,我真想随着他的音乐跳起来。我在这时产生了疑问:他是卖唱的呢?还是乞讨的呢?他的琴声和歌声真是绝妙一配,虽然他失去了双腿他却还有双手,他在很好的利用! 地下通道人来人往,却没有一个人注意,或当他不存在,我想去问他为何失去了双腿,为何出来卖唱。我犹豫冷,顿时见没有了自信,而他却还有自信,虽然没有人注意,但他还是在继续演唱,他在追梦,追寻他的理想,追寻他的音乐,他没有灰心,在努力,努力去做那有翼的小鸟。他的琴弦断了,他用嘴和手将它修好继续弹奏,我实在忍不住了走到他面前,还没等我说话,他就说:“小朋友,想听首歌吗?我点了点头。他慢慢弹动琴弦,接着一首《怒放的生命》响彻在我的耳旁,他的眼睛挡住了他的遭遇。我想: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吗?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要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梦想。唱完后,他向我招了招手,便放下吉他用他那双手,撑着地上,随着他腿下的滑轮离去。我看到了他那苍茫的背影,匆匆离去。 对,让我感动的是他那追梦心,不畏困啦,也要坚强活下去,因为前方就是胜利!这就是生活得意义! 【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以“那曾感动我的______”为题,在写作时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补充的内容,这应该写一个给“我”留下较大感动的场面;一是“我”,就是我的所思所为,写作文时,这两方面的内容都要有所兼顾。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周国平语)

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

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

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读。

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信  任

晚上,我搭乘火车,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

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①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攀谈之下,知道她是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

她说:

“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

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

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

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火车开动不久,稽查员进来了。依据惯例,她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稽查员笑了笑,便走了出去。

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

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快步走了出去。毫不客气地向稽查员提出了投诉:

“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

稽查员说:

“对不起,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

“万一出什么事,谁负责!”老编辑生气地说。

“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

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妇人的表情,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

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

早上,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眸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

“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

老编辑一张脸涨得通红通红的,说:

“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

女人微笑着说:

“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节选自《读者》2014年23期,有删改)

1.请谈谈这篇文章为何以“信任”作为题目?

2.当老编辑生气投诉的时候,稽查员为什么表现的非常淡定?

3.结合语境,分析品味下列句子。

(1)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

(2)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

4.文中主要讲述的是老编辑和女人之间故事,为什么结尾却说给“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5.文中①②处都属于外貌描写,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结合选文,说说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超过20字)

4.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边的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⑴月色入                               ⑵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                             ⑷少闲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至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4)文章结尾“闲人”二字,深刻凝炼。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A.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