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把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ì尽心血。杜甫晚年,shū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xiāo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b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难忘你的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刻画好人物,抒发出真情,500字左右。
(2)生活中处处需要勇气。当你犯错时,需要勇气去承担错误;当你和朋友吵架之后,需要勇气去和解;当你面对困难时,需要勇气去克服……
请以“勇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通过真实、具体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注),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_____
(3)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__(4)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康肃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文强调陈康肃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 为后文写陈康肃埋下伏笔。
B. 为后文写陈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 为后文写陈康肃忿然责问作铺垫。
D. 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老杜是个好老师
单位门口有个车摊,修理自行车,配钥匙,修鞋……一个老人,活儿不少。老人六十来岁,头发灰白,整天穿件某品牌味精的广告大补,灰蓝。喜欢听戏,地方戏,用一个唱戏机,豫剧、坠子、大调曲……翻来覆去地放。就有一些人来,带着小马扎,一旁坐着,看他修车,说这说那。如此,也不耽误干活。
老人爱说。天气。菜价。形势,国内的,国外的。还有一些贪官这样那样的事,看似捕风捉影,张冠李戴,也总有个根儿……别人指出来,他就一笑,“我也是听来的。没文化,嘿嘿。不过,那些贪官们,逮起来,不亏!”
他喜欢说“好”,一个字,承诺,评价,感叹……意思都在其中。城管让他挪摊位,他总是说“好”,今儿说,明儿说,再来,还在。不过,他不惹人烦,收摊时,一切打理得干净,规矩。慢慢地,他的摊位就固定下来了,仿佛每天不见到他,就缺点什么。下雨天,他也出摊,坐在一个大广告伞下,听戏,看人来人往。面前摆放着工具,再三个气筒,免费打气。打气已经涨到一元了,他不,免费。
他还卖鞋垫,拖鞋。夏天凉拖、冬天棉拖。看准货品,自取;钱就丢在一个深腰的铁皮筒里,自找零。价码写在一个纸板上,凉拖10元,棉拖20元,很明白。有天,有个穿着睡衣、睡裤的女人,抱着狗,在棉拖前站下,问能便宜10块钱不?
他不抬头,答了一句:“也能。左脚穿还是右脚穿?”
人们“哗”地笑了。女人咕哝了句,走了。他就扬起了头:“唉,我们拖鞋配在这号人身上,有些亏。”
他用起了微信,说时髦一下,跟跟时代。和他要熟的门卫就把他拉进了单位同事群。他一笑:“我也算同事?”“算。”门卫说,“你眼毒,抓了好几个偷车贼。”进群了,他就不时看看,笑笑。他抢经包,有时间抢,总能抢着。春节的红包大,他低头,按手指头,抢来抢去,好几百!门卫说,你抢也得发呀。他一笑。后来,每到周六中午,他就买几份炒饭,送给几个乞丐,很坚持,很自然。
有个周末,我到 他摊前打气。他放下手中的饭碗,问我一个问题:“为啥星期一到星期五这么快?星期五到星期一这么慢?”
我一愣,他的感觉好像与常人的不同。
我说:“你错了吧?星期一到星期五慢,星期五到星期一才快。”他说:“星期一到星期五这几天生意好,活多,觉得快;星期五到星期一,人们出去跑,生意少,闲得慌。人闲生是非,不好,手头得有活儿,不心慌……”
这个老头,不老!
老头修鞋有个绝活。鞋子多坏在后跟、后帮。他一摸,一垫,一绱。然后,一把小木槌,高抬,轻落,笃笃笃,如同鸡啄米,点点砸下,槌槌相依……再看,鞋子就板板正正,亮亮堂堂。他说,你看,鞋也得有骨,立起来了。他知道我好写东西,要是我写他的话,能把他也写得“立”起来。
大家都喊他老杜。
我喊他杜老师。
感谢生活,总能叫我遇上老师。
好老师。
1.老杜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为什么认为老杜是个好老师?
3.说说你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选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加以赏析。
父亲的幸福
①走过年少轻狂,突然理解了父亲的幸福。
②记事起,父亲每天都在忙碌。那里农村贫穷,谁家有个修房建屋的什么事儿,都是请人帮忙,不付工钱。
③父亲身强力壮,常常被人请去。有位邻居,手艺人,做事总要谈好价钱;工钱太低,他是不会去的。看到那位邻居家的孩子穿好吃好,我常常为父亲抱不平,父亲真笨得助人为乐了。
④后来改革开放,父亲干上一门手艺,很苦很累——石匠。他拜了一位师傅,跟随老师,与一些人组织去野外采石,或者为他人修建房屋地基。还记得那年冬天,快过年了,家里等着父亲结账购买年华,然而回家的父亲却只有少许的钱。母亲非常生气,要去父亲的师傅家里要工钱,父亲拦在门口,不让母亲出门。过年时,父亲让我提一块腊肉去给他那位师傅拜年,我死活不愿意去,还大声说那样的师傅,凭什么还要去给他拜年。第二天,父亲依然跟随那位师傅出门。再后来,父亲总有人来拉去做事,忙不完的活,而他那位师傅却落寞地在家里呆着。在那位师傅去世前,父亲总在过年的时候,送上一块腊肉去看望。
⑤经济好了,四处修房,许多手艺人在外面搞承包,挣到不少钱,父亲手艺不错,来请的人不少,但他依然与人合伙做,平分着不多的钱。那时父亲有一些小打算,比如把家里的一间侧房改成砖房,也比如把猪圈移到坝边去。父亲慢慢地盘算着这些事,他似乎从未注意到村里人已经修起的楼房。看到别人家的条件,我都替父亲着急,可是他一点也不急,只是让我读自己的书,少管闲事。
⑦眼看父亲一天天老了,他这一生的宝贵时间,就耗在了上面那些事儿上。每次陪父亲回老家,都有一些老人拉住他的手,“老三老三”地说个没完没了。父亲在家里排行老三,老人们都那样叫他。那里的父亲也总是报以最开心的微笑。父亲这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长着一副硬朗的身体,学了一个费力的手艺,但他一直高兴有一位师傅。
⑧那一天,加完班回家,坐在车里,望着窗外匆忙的人,车水马龙、流光溢彩,我忽然有一些理解。父亲那一代人真的很笨,但以真的很幸福。父亲生于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虽然他们的幸福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但父亲那一代又与我们这一代不同。父亲这一生,勤劳,不对人耍小聪明,不会去占他人便宜;他似乎不曾去羡慕别人的富有,也不曾去算计如何得到更多的利益。
⑨父亲在意的,便是他感觉幸福的,而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
1.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①段说“走过年少轻狂,突然理解了父亲的幸福”,那么在作者看来,父亲的幸福是什么?
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的?
4.怎样理解结尾那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