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古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于河(倒塌)    B. 数小舟[划(船)]

C. 不亦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 求二石兽于水中

C. 山门圮于河    D.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讲学家所说的话 (2)石兽 2. C B 3. C 4. D 5. B 6. 道理: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句(1)“一老河兵闻之”中“之”指代讲学家所说的话;句(2)“求之下流”中“之”指代“石兽”。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第一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故选C。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是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故选B。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错误,“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D项分析有误,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5.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B项是倒装句,“求二石兽于水中”的语序应该是“于水中求二石兽”。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问:在分析文章所阐释的道理的时候,从文中最后一句议论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的三种观点得出道理: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文中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查看答案

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 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 (石兽)湮于沙上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

 

查看答案

(题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______

⑶湮于沙上(湮:______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