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把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无论妈妈...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把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无论妈妈怎么说他的心中都无动于衷

B. 贪玩懒惰导致他这次考试考了个不及格,他仍不以为然,难怪老师对他很失望。

C. 司机急于赶路,他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出了车祸。

D. 期中复习时有些同学晚上熬夜,课上打瞌睡,这就像缘木求鱼一样,效果是不会好的。

 

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D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捉鱼,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劳而无所得。与语境不符。故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之。

A. 但:但是    B. 以:凭、靠    C. 因:于是    D. 遣:打发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此夜曲中闻折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凭君传语报平安。_______________ 《逢入京使》)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_______而不舍     (2)愧zuò ________  (3)斑lán_______ (4)_______

 

查看答案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___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___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______ 之⑵:______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于河(倒塌)    B. 数小舟[划(船)]

C. 不亦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 求二石兽于水中

C. 山门圮于河    D.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