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色正中分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致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帖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故风筝”。
⑦“促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________祭祀活动________和_______五个方面
介绍了春分的相关知识。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恰逢春季之半,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B. 选文中介绍的春分习俗,大多蕴含着祈福的美好愿望。
C. 人们之所以喜欢在春分玩竖蛋的游戏,就是因为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D. 选文引用的谚语、俗语、诗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4.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材料一)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②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③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④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⑦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⑧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①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②莫(mù)夜:晚上。莫,通“暮”。③磔(zhé)磔:鸟鸣声。④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⑤噌吰(chēng 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⑥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⑦无射(yì):周景王二十三年所铸之钟,名“无射”。⑧歌钟:古乐器。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徐而察之
(3)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4)此世所以不传
2.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于 乱 石 间 择 其 一 二 扣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4.请从写作对象及写作技巧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段文字的相同之处。
(甲)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节选自《石钟山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节选自《小石潭记》)
阅读下面岳飞的词《小重山①》,完成小题。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③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朝南渡之后的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此时词人仍在抗金前线,但宋高宗和秦桧力主议和,坚决制止岳飞再与金国作战。②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③旧山:家乡的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上阕划线句中所呈现的画面。
2.下阕中词人“欲将心事付瑶琴”,请结合全词,说说词人有哪些心事。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2017年12月13日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也是死难同胞80周年祭。当日,你所在的黄桥中学九(1)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⑴(了解一幅公益广告)公祭日当天,一幅由黄桥男孩朱彦参与创作,配文为“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的公益广告漫画(图一)在李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热传,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这幅公益广告画为什么“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②运用对偶,为这幅广告画拟一个标题。
⑵(解答一个物候问题)李老师转发图一时,还拍了张公祭日当天黄桥街景照片(图二)发到朋友圈。受他资助的广东学生小粤看了后,随即拍下当地街头一景发给李老师(图三),表示对两地迥然不同景象感到不解。李老师让你用“气象物候”知识向他作解释
⑶(参加一次集体活动)为了举行80周年祭,黄桥初级中学准备活动演出,九年级(1)班向市少年宫借了8套演出服装,请你补全下面借条的内容和落款。
借 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于2017年12月14日前归还,借期之内如有损坏,本班承担全部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⑴《朝花夕拾》里的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的温和批评。
⑵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两项是(____)(_____)
A.三打白骨精使得唐僧要赶走悟空,悟空说还有“一个心愿未了”,这心愿指的是让师父松掉紧箍咒,让自己以后活个自在。
B.大人国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作者借这一形象批判了英国不合理的政治制度。
C.课文《“海盗”生活》中,通过对圣彼得堡旁边森林优美宁静自然风光的描写,充分烘托了三个小“海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
D.《阿长与〈山海经〉》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独特、多彩的长妈妈形象。
E.读书对人的性格形成影响很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最喜欢读的书是《牛虻》和《暴风雨所诞生的》。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
③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
⑤总有一些诗句,让我们遇见美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李白遭挫后仍充满对未来的自信,是美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岑参目送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也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