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启 功 陈垣先生是近百年的一位学者,这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启 功

陈垣先生是近百年的一位学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他在史学上的贡献,更是国内国外久有定评的。我回忆一些当年受到的教导,对于今天来说,仍会有所启发的。

1933年由我祖父辈的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我的作业去介绍给陈垣先生,去见陈先生。初见他眉棱眼角肃穆威严,未免有些害怕。但他开口说:“我的叔父陈简墀和你祖父是同年翰林,我们还是世交呢!”我听了这句话,我和先生之间,像先拆了一堵生疏的墙壁。此后随着漫长的岁月,每次见面,都给我换去旧思想,灌注新营养。

老师最喜欢收学者的草稿,细细寻绎他们的修改过程。客厅桌上常摆着这类东西。当见我们看得发生兴趣时,便提出问题说:“你说他为什么改那个字?”老师常把自己研究的问题向我们说,什么问题,怎么研究起的。在我们的疑问中,如果有老师还没想到的,必高兴地肯定我们的提问,然后再进一步地发挥给我们听。老师常说,一篇论文或专著,做完了不要忙着发表。好比刚蒸出的馒头,须要把热气放完了,才能去吃。蒸的透不透,熟不熟,才能知道。还常说,要给三类人看:一是水平高于自己的人,二是和自己平行的人,三是不如自己的人。因为这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反映,以便修改。所以老师的著作稿,我们也常以第三类读者的关系而得到先睹。老师常常驳斥我们说“不是”、“不对”,听着不免扫兴。但这种驳斥都是有代价的,当驳斥之后,必然使我们知道什么是“是”的,什么是“对”的。后来我们又常恐怕听不到这样的驳斥。

老师自己曾说年轻时看清代的《十朝圣训》《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书,把各书按条剪开,分类归并。称它的《柱下备忘录》整理出的问题,即是已发表的《宁远堂丛录》。可惜只发表了几条,仅是全份分类材料的几百分之一。又曾说年轻时为应科举考试,把许多八股文的书全部拆开,逐篇看去,分出优劣等级,重新分册装订,以备精读或略读。后来还能背诵许多八股文的名篇给我们听。这种干法,有谁肯干!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在抗战时期,老师身处沦陷区中,和革命抗敌的后方完全隔绝,手无寸铁的老学者,发愤以教导学生为职志。环境日渐恶劣,生活日渐艰难,老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著书、教书越发勤奋。学校经费不足,《辅仁学志》将要停刊,几位老先生相约在《学志》上发表文章不收稿费。这时期他们发表的文章比收稿费时还要多。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陈老师对于文风的要求,一向是极端严格的。字句的精简,逻辑的周密,从来一丝不苟。旧文风,散文多半是学“桐城派”,兼学些半骈半散的“公牍文”。遇到陈老师,却常被问得一无是处。怎样问?例如用些漂亮的语调,古奥的词藻时,老师总问“这些怎么讲?”那些语调和词藻当然不易明确翻成现在语言,答不出时,老师便说:“那你为什么用它?”一次我用了“旧年”二字,是从唐人诗“江春入旧年”,套用来的。老师问:“旧年指什么?是旧历年,是去年,还是以往哪年?”我不能具体说,就被改了。老师说:“桐城派做文章如果肯定一个人,必要否定一个人来作陪衬。语气总要摇曳多姿,其实里边有许多没用的话。”    

1963年,我有一篇发表过的旧论文,由于读者反映较好,修改补充后,将由出版单位作专书出版,去请陈老师题签。老师非常高兴,问我:“你曾有专书出版过吗?”我说:“这是第一本。”又问了这册的一些方面后,忽然问我:“你今年多大岁数了?”我说:“五十一岁。”老师即历数戴东原只五十四,全谢山五十岁,然后说:“你好好努力啊!”我突然听到这几句上言不搭下语而又比拟不恰的话,立刻懵住了,稍微一想,几乎掉下泪来。老人这时竟像一个小孩,看到自己浇过水的一棵小草,结了籽粒,便喊人来看,说要结桃李了。现在又过了十七年,我学无寸进,辜负了老师夸张性的鼓励!

老师写信都用花笺纸,一笔似米芾又似董其昌的小行书,永远那么匀称,绝不潦草。看来每下笔时,都提防着人家收藏装裱。藏书上的眉批和学生作业上的批语字迹是一样的。黑板上的字,也是那样。板书每行四五字,绝不写到黑板下框处,怕后边坐的学生看不见。写哪些字,好像都曾计划过的,但我却不敢问“您的板书还打草稿吗?”后来无意中谈到“备课”问题,老师说:“备课不但要准备教什么,还要思考怎样教。哪些话写黑板,哪些话不用写。易懂的写了是浪费,不易懂的不写则学生不明白。”啊!原来黑板写什么,怎样写,老师确是都经过考虑的。

老师在名人字画上写题跋,看去潇洒自然,毫不矜持费力,原来也一一精打细算,行款位置,都要恰当合适。给人写扇面,好写自己做的小条笔记,我就求写过两次,都写的小考证。写到最后,不多不少,加上年月款识,印章,真是天衣无缝。后来得知是先数好扇骨的行格,再算好文词的字数,哪行长,哪行短。看去一气呵成,谁知曾费如此匠心呢?

我在1964、1965年间,起草了一本小册子,带着稿子去请老师题签。这时老师已经病了,禁不得劳累。见我这一叠稿子,非看不可。但我知道他老人家如看完那几万字,身体必然支持不住,只好托词说还须修改,改后再拿来,先只留下书名。我心里知道老师以后恐连这样书签也不易多写了,但又难于先给自己订出题目,请老师预写。于是想出“启功丛稿”四字,准备将来作为“大题”,分别用在各篇名下。就说还有一本杂文,也求题签。老师这时已不太能多谈话,我就到旁的房间去坐。不多时间,秘书同志举着一叠墨笔写的小书签来了,我真喜出望外,怎能这样快呢?原来老师凡见到学生有一点点“成绩”,都是异常兴奋的。最痛心的是这个小册,从那年起,整整修改了十年,才得出版,而他老人家已不及见了。

现在我把回忆老师教导的千百分之一写出来,如果能对今后有所帮助,也算我报了师恩的千百分之一!我现在也将近七十岁了,记忆力锐减,但“学问门径”、“受用无穷”、“不对”、“不是”、“教师”、“官吏”、“五十岁”种种声音,却永远鲜明地在我的耳边。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 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装_________  ②匀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

2.启功曾以“万点松梅写万松,一枝一叶报春心”来坦露对恩师的感激,可见恩师在其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选文中哪几件事可以看出陈垣先生对启功循循善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对于论文或专著的发表,陈垣先生有独到见解,他说“做完了不要忙着发表。好比刚蒸出的馒头,须要把热气放完了,才能去吃。蒸的透不透,熟不熟,才能知道。”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4.陈垣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启功先生以简明畅达意蕴丰富的文字表达了对恩师的敬重。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①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②老人这时竟像一个小孩,看到自己浇过水的一棵小草,结了籽粒,便喊人来看,说要结桃李了。

5.“桐城派”是形成于清朝中期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古文,强调学习《左传》《史记》,其文章大多文理清顺,简洁通畅,对后世影响很大。文中陈垣先生对其有何评论?由此可见陈先生具有怎样的文风理念?

6.陈垣先生逝世后,作者以其书屋为名,设立“励耕奖学金”,可见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通读全文之后,你认为陈垣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7.“夫子循循然善诱”出自《论语》,颜渊称赞孔子的教导时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本文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1.①dìnɡ②chèn③dī④ jīn 2.寻绎学者草稿的修改过程时,肯定我们的提问,然后再进一步地发挥;把论文或专著的发表比作刚蒸出的馒头,论文或专著要给三类人看以便修改;老师常常驳斥我们,使我们知道“是”和“对”;“我”有专书出版,陈老师题签并鼓励“我”;给“我”详细讲解板书的要求;病重期间仍为“我”的《启功丛稿》题签。 3.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论文和著作在发表前需要沉淀一段时间,这样才知道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明确到位,不要仓促发表。 4.①通过对老师的语言描写,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待,表达了老师的爱国情怀。②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对“我”的鼓励和期待,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5.陈先生认为“桐城派”文章里漂亮的语调,古奥的词藻不易使用,而且里边有许多没用的话。陈老师对于文风的要求,一向是极端严格的。字句的精简,逻辑的周密,从来一丝不苟。 6.亲近谦和,爱国敬业,勇于担当,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严谨认真,细心周到。 7.文题以引用的修辞手法,点明主旨,总领全文,是本篇文章的叙事线索,体现了陈先生夫子一般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我”的精心教导和影响之深。表达了“我”对陈先生的敬仰、感恩、怀念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解题时,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做相应的删改,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 3.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本题运用的是比喻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论文和著作在发表前需要沉淀一段时间,不要仓促发表。这样才知道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明确到位。 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1)从语言描写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2)从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释)①庆:庆州,今甘肃庆阳。②贻:遗留,招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庆帅巴陵_______    ②受人言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3.用自己的话回答范仲淹劝导滕子京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________          ②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

3.作者描写月的句子中并无一字写“月”,请你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 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2)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景物烘托,极力渲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惨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洞庭湖月下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目:寻常的日子也芬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 600 字;(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稻草爷

宗晴

①三爷种了两亩稻田。秋收时,有外地的收割机开进村,三爷却肩扛搭斗到田间,采取 原始的手工方式打谷。

②有人替三爷算了笔细账:若请人打谷,除去人工费、生活费、烟酒钱,还有三爷种地的活路钱、肥料款,那粮食跟直接掏钱买还有啥区别?

③谁知三爷打谷不请人,他自己割自己打。人们懂了,三爷是算过细账来的,不会轻易把钱拿出去。

④三爷打谷,与众不同。他要等到太阳出来,把露水照干了,才挑着箩筐慢悠悠地来到 田间,抽出镰刀,弯腰刷刷地割一气谷,见密匝匝地摆了一大片了,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 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随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 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掉进搭斗。

⑤三爷将稻草竖靠在搭斗耳朵边,凑齐五把,用几根稻草捆绑,绾一个套,轻轻一拉, 噗地抛出去,一个稻草人便直挺挺地站在稻田里了。

⑥村里人都知道,三爷不缺吃穿,儿女们有出息,把他接到城里一住就是好多年,村民 们差点都快把他忘掉了。

⑦但不知何故,今年开春后,三爷独自一人留在了老家,还种了两亩稻田。三爷说,叶 落归根,乡下空气好,自己种点绿色食物不施药,吃着放心。

⑧短短几天,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留下稻茬,收割机绞碎的稻草乱七八糟地躺在稻田里, 烈日一照,显得干燥枯黄。村民们打燃打火机,秋风中,随着咝咝的声响,稻草顷刻化为灰烬。

⑨三爷望着被烧掉的稻草,叹了一口气。

⑩秋收的脚步渐行渐远。五天后,三爷的稻谷终于收完了,两排稻草整整齐齐,像是列 着队,等他检阅。趁天气晴好,三爷忙着翻晒稻草。一个一个的稻草人被他提起头,另一只 手掌一摊,稻草撒开,以“四平八稳”的姿势站稳,然后就交给太阳去验收了。

⑾村民们更加迷惑。哼哼,你说稻草有啥用?你说现在稻草还有啥用!

⑿三爷不与人理论,扛了根竹竿去挑稻草。三爷体力不比当年了,每次只挑十二个,晃悠悠地挑回院坝边堆着。三爷挑稻草也要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说没露水的稻草才不会霉烂。

⒀三爷把稻草全部挑回来后,就开始码草垛,请人递草,他亲自码。三爷用一些稻草捆铺一个圆盘,他站在中间,稻草从四面八方递上去,一层一层地铺,每个稻草都有一束被反剪转来,交叉压在三爷脚下。三爷一边铺一边踩,尽量把稻草踩得服服帖帖。

⒁入冬时,该收黄豆了,村民们正愁找不到绳子捆,看见三爷的草垛,猛然想起稻草这毫不起眼的东西,是捆黄豆梗的最佳材料。他们说,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几根,我们的全被收割机轧坏了。

⒂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

⒃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三爷的稻草捆绑。三爷挥挥手,扯吧,扯吧,自己动手。

⒄小街上有几家开饭馆的老板闻讯赶来,要买三爷的稻草。他们说,跑了许多地方都不见这玩意儿了,发煤炭灶没它还真不行。三爷说,送几捆可以,给钱往别处去。

⒅数九天,村民们普遍宰杀年猪,用三爷的稻草搓草绳,他们说三爷的稻草黄灿灿的,很柔韧,捆猪下水最好。附近有几个女人焐臭豆腐,也选三爷的稻草遮盖……曾经被人遗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

⒆草垛像一个年迈的老头,慢慢枯瘦下去,三爷却眯着眼笑。仿佛,他又看见去年那个比他年龄还大的老哥子,站在他家门前买稻草的情景,说睡不惯床垫,木板床下面铺稻草睡觉最热乎。当他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时,三爷记下了他那失望的眼神。

⒇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

(选自《安徽文学》2018 年第 2 期,有删改)

1.文章写了“稻草爷”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随 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掉进搭斗。(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

3.依据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三爷”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4.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文章第⑪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稻草爷”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