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①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的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②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盛况空前的村寨传歌 B. 婉转动听的村寨漫歌
C. 以歌会友的村寨聚会 D. 避疫免灾的“金满斗会”
2.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歌声让作者陶醉。
B. 表现歌声的舒缓自如,婉转动听。
C. 歌声与阵阵松涛和鸣,张弛有度,震撼人心。
D. 突出了男女老幼合唱歌声的和谐之美。
3.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虽年过七十,但仍身体健壮、精神矍铄。
B. 把老人唱的歌比作“歌库”,表现歌唱内容的丰富。
C. 重点表现老人本色当行,吹奏的曲调多样,技艺高超。
D. 样样在行热情传歌的老人维系了歌会的世代相传。
4.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选文看,歌会的“热闹”表现在参加的人多范围广、歌唱的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等方面。
B. 选文所写的云南歌会古老淳朴、场面热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C. 选文重在写人物,尤其是写了参加歌会的妇女光鲜的服饰,以此来衬托她们的歌声之美。
D. 选文运用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作者对云南歌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 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略牙。
D. 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 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衹和将军,面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 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B. 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 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
B.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得益彰。
C. 那些屏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D.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