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

记叙文阅读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作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到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查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不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有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

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选文有改动)

1.请根据文意选择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最后作者是          。     

选择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A.愤怒  无奈或歉疚      B、惊讶   不安      C、痛苦   悲哀

2.请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3.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第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5.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什么好处?

 

1.B C A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湍急(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承上启下,既概括了中国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人们)行为的反思。 4.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作用,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在无奈之下,期待人们的良心发现;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珍惜河流,保护河流;警示人们,如果继续麻木不仁,执迷不悟,必将后悔莫及。 5.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床、河流以生命,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情趣;形象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揭示引发作者思绪的本源;“开始回忆”表明河流无回归的可能,河床不再期待,暗示人类尚未觉醒,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梳理。根据题千的提示,如“开始”“后来”“最后”以及每空所填的字数,分别在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中找到“惊讶”“不安”和“悲哀”等词,依据语境填入其中。最后两空可根据作者的态度概括出。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 从“站稳脚跟”“歇息”“挤” 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极力演染水的活力,表现了河床和水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如今的河床对水的思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皆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节选《史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2)苦身焦思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里奚/举于/市    B. 至若/春和/景明    C. 食不加/肉    D. 振贫/吊死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忘会稽之耻邪?

4.(乙)文中越王勾践与(甲)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请结合现实及个人体验谈一谈你阅读了(甲)(乙)两文后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诗词欣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是一首抒情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请你简要描述一下这个画面。

 

查看答案

现代通讯方便快捷,古老书信日渐式微。近期一档“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却刷爆了朋友圈。某班开展“书信与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语文老师结合活动主题拟好了一幅宣传标语,请你再拟写一幅。

书信抒写人间真情,阅读读出精彩人生。

你拟写的是:                   

(2)(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始播到第一季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观众当中,         

(材料二)

《见字如面》观众调查

18—23岁

24—29岁

30岁以上

30%

48%

22%

 

请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观众情况。

(3)(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请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4)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查看答案

团团和圆圆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团团的学习成绩不如圆圆,因此妈妈不让圆圆跟团团来往了,要求圆圆与成绩好的同学多交往。如果你是圆圆,将如何劝说妈妈同意你继续与团团交往。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禽鸟”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莺燕抒发了对西湖早春的喜悦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何时忧何时乐这一问题上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颜回在守道与享乐之间的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