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敬畏规则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民...

请敬畏规则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民族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和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中国的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中国人总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中国人的表现可以说是最差的。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洲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律宾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 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的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 哈佛校长的做法印证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话。

D. 本文告诉我们: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2.下面现象与本文中心观点一致的是(    )

A. 一些用人单位雇佣员工时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B. 马路上遇到行人横过人行横道时,一些车辆能抢就抢,力争早点过去。

C. 智利铜矿事件中,被困住的矿工们自发组织,听从老矿工的指挥,定时定量地获取食物,挺住了最艰难的17天。

D. 城市改造建设中,一些人抢着在拆迁之前“栽种”房子,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3.概括第⑦段的内容,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1.B 2.C 3.写了澳大利亚车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事, 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作用:作为事实论据,与上文形成对比。(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 是为了与下文指定了规则后的秩序进行对比,而不是为了表示反感。 2.试题分析:C项现象与本文中心观点一致。A 选项说的是不遵守签订合同的规则。B 选项说的是马路上混乱的交通,都不遵守交通规则。C 选项说的是矿工们听从指挥最后获救。D选项说的是人们为了利益违规建房子。据此可知 C 能够论证论点。 3.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内容和作用。从内容上看,写了澳大利亚车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事。从作用上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自觉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并与上文“中国人的表现可以说是最差的”形成对比。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呼具茨二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解注)①大隗:传说中的神话。②具茨:山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具茨之山乎/徐公不君之美

B. 天师而退/不能前时之闻

C. 黄帝拜稽首/一鼓作气,而衰

D. 具茨之山乎?/臣诚不如徐公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小童是如何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用自己的话总结)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得之心而之酒也

(2)云归而岩穴

(3)杂然而前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乐”为主线,主要写了山水(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是核心内容。

B. 本文和《岳阳楼记》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C. 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借游玩山水排遣内心郁闷的人生态度。

D. 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被仿句子构成排比。

阅读古诗词,让心灵成长。我要学习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勇敢,也要学习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我要学习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心,也要学习白居易“念私自愧,尽日不能记忘”的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了有关中学生、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报道,暴露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发人深思。(删除“看了”)

B. 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改“增加”为“增强”)

C.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搜集”和“鉴定”调换位置)

D.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去掉“可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C.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 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