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集体之中,你一定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如相互切磋学习经验,一起参与科技制作,分工创办班级小报,共同夺取球赛胜利等等。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品尝快乐;在协作中学会做事,分享成功。请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以“合作”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
阅读下面图表,请综合2011年到2016年的数据,写出两条信息。
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庄子往见之 见: ______
②或谓惠子曰 或: ______
③非练食不食 食: ______
④非梧桐不止 止: 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3.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4.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鹓”“鸱”“腐鼠”分别指什么?
5.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义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 其: ______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 ______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所选语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自然段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第⑥自然段联系个人的经历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