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图,按要求答题。
2017年最热门的综艺节目当属《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谈起了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都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腹有诗书。左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你能说出其中的寓意吗?(说出两点即可)
选出对下列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两项。( ) ( )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去灵台方寸山学艺,太上老君听说他无姓无名,给他起名孙悟空。
B. 《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修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C.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D.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E.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风里来雨里去,省吃俭用攒了三年,终于买下了第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
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别填在方格内。
漫无yá(____)际的旷野平畴(____),在白雪的覆压下quán(____)缩起身子,她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nì(____)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桠(____)杈的秃枝,像是鬼影幢幢,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选自莫泊桑《雪夜》)
汉字 |
|
|
| 注音 |
|
|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大名鼎鼎的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夺冠。主持人董卿曾这样称赞雷海为:“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以“我也能有这样的光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名著阅读
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鲁滨逊第四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暴风雨触礁了,他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_____)
(2)李逵回家接母上山,在途中遇到李鬼用他的名号抢劫,李逵念他孝顺饶他,并给他十两银子。(_____)(《水浒传》)
(3)《狐狸和山羊》告诫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______)(《伊索寓言》)
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祥子,经过这一场,在她的身上看出许多黑影来。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
(《骆驼祥子》)
文中的“她”是谁?“她”是如何死的?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15.38分 | 18.91分 | 98.85分 |
2012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 中国 | 美国 |
公共图书馆数量 | 3076个 | 8951个 |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 个/ 44万人 | 个/1.3万人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 0.58本 | 50本 |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 7% | 62% |
人均年阅读量 | 4.39本 | 7本 |
图书畅销类型 |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 小说、科技等 |
(材料三)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2.你从(材料三)中得出哪些结论?
3.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 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 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D. 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可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4.我国国民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你有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