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吐舌头的外婆 李娟
①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②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有一天我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没错,是瘦了两三寸。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被揭穿了,外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③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④我又想到外婆的竹林。
⑤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橘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艳的橘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还模仿女邻居的腔调和做派,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帚挥打外婆的屁股。
⑥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外婆一边答应着,意犹未尽地大笑着,继续数落那个女人,一边向我迎过来。
⑦外婆去世的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接到噩耗后,我仍然坐上夜班车继续往家赶,往已经死去了的外婆身边赶。我知道她还在等我。我不能看破生死,但也能渐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是断然的中至,而是对另外一场旅行的试探吧?外婆死前有那么多强烈的意愿,她挣扎着要活,什么也不愿放弃,挂念这挂念那的。然而一旦落气。面容那么安和、轻松,像刚吐完舌头,满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错误。
⑧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做的事情。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我起床一看又是红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稍一只滚烫的红糖掐锅盔……那时我都上六年级了,六年级的教室设在六楼。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琅琅书声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⑨又想起那次我拎了一只公鸡去乡下看外婆,走过漫长孤独的山路,最后才找到老屋。外婆迎上来对我说:“我很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
⑩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被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能想象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选自《意林》
1.文章写了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阅读第⑧段,分析加点词语“揣”“爬”的表达效果。
3.本文刻画出一个怎样的外婆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4.第⑧⑨段删去文章也是完整的,但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这两件事呢,试分析一下原因。
5.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一下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村中来一女子,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一齐嘈杂。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即闻女子问病。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
(蒲松龄《口技》,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______
(2)反身入室 反: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忽/一人/大呼“火起”
B.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 村中/来一女子
D. 九姑之声/清以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
4.两文都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甲)文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在描写口技,但描绘的重点不同,甲文艺人擅长模拟___________,乙文艺人则以模拟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歌首联中的“客路”与“_____”两个词暗含作者旅居在外,对故土的思念;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用“鸿雁传书”的传说来寄托___________之情。
2.请发挥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呈现的画面
综合性学习
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活动,我市也举办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我来帮忙。为烘托活动气氛,某学习小组找了几组对联。可到了用的时候,粗心的小马发现把下联搞混了,请根据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
上联:得意无如书味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选择:( )
A.有寄书读胜看花 B.掩书余味在胸中 C.可人还是菜根香 D.开岁便称六十翁。
(2)我来设计。为丰富活动形式,请你根据活动示例,再说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举办“读书方法”讲座
项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来概括。2017年底,由麦田计划襄阳团队、市图书馆、市公交集团等联合发起的“路上的书”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市13路公交车上开展。请概括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3月7日上午,记者随机乘坐了3辆13路公交车,其中2辆车的读书袋内未见图书,另外1辆车的读书袋内有3本图书。家住樊城的张女士每天都会乘坐13路公交车上下班,她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不过书袋内的书有点少。”
材料二:市图书馆前期提供的1000本图书已经快投放完毕了,另外还有志愿者们和市民捐赠的100多本书也投入到读书袋内。有志愿者表示,想要继续把这个活动做下去,书籍是关键。
我的理【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来分享。阅读经典受益一生,相信同学们从经典阅读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能力。请根据画线句子特点,结合自己阅读体会在横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咱们莘莘学子的一生追求。读书就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找到人生的方向;读书就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明白生活的意义;___________ ……总之,好书伴我们成长。
近一段时间内,我县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大小街道卫生焕然一新。可学校门口总有一家商家出店经营,门口很脏。如果你作为洁路小队员去给店主王叔叔交涉,你会如何说?
古诗文默写。
(1)曲径通幽处,①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少壮不努力,②_______。(《长歌行》汉乐府)
(3)一切景语皆情语。月,是古诗中常描绘或歌吟的对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绘江上的美景为:“③_____,④___”。苏轼被贬黄州,携友人夜游承天寺,所描绘的庭院之景是:“庭下如积水空明⑤____,⑥____”于中秋夜,怀念手足,苏轼抒写了“⑦____, ⑧___,此事古难全。”的旷达情怀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