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枝间新绿一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克家《有的人》)
(5)李杜诗篇万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6)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来表达结束贬谪生活回京之后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命题作文
题目:走近你才知道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半命题作文
题目:读懂
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就脸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如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山里,是被电影《凤凰琴》中那位扎根山区的女教师感动了。她觉得自己就是女教师的影子,而大山就是她最厚实的梦。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很美,山里的人们可亲。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学生们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太多,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⑾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⑿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1.简要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1)主动请缨,执教山村。
(2)_______________。
(3)村民铺路,真情送行。
(4)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
3.分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4.认真阅读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写出女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含标点60字以内。)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 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 及见之 及:等到
C. 趋焚之 趋:追逐
D. 长必好之 好:喜欢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悦婴儿
A. 何以战 (《曹刿论战》)
B.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C.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3.下列句子,与“及见之,趋焚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B.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D.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
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 “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 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 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书中所写三位传主——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数代而不衰,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的崇高人格和广阔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整部作品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
1.下列各项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 的《名人传》,本段的主要内容是 。
A.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介绍《名人传》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B.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概括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与崇高品质
C. 德国作家罗曼·罗兰 介绍《名人传》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D. 德国作家罗曼·罗兰 概括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与崇高品质
2.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能忍受考验的人是无法教点什么给能忍受考验的人的。”一句出自《名人传》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B. 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C. 《名人传》中的米开朗琪罗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曾写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
D.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