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让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②中心明确、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结构合理。③字迹端正、卷面整洁。④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字。

 

回味 无言独立窗前,长叹息,我回味为青春,又过了夏,转眼又是秋,冬的雪飘过窗前却也只是过眼云烟。渐渐的,回味着回味着,便失去了味道。 秋的天空是含蓄的,蔚蓝的天空中只飘着几朵白云,金色的太阳躲在云层里。温柔而矜持,不愿露出峥嵘。那年的这个季节你可否记得?我们曾手拉着手,走在这片阳光下。我们笑着、跳着,是怎样的快乐。 记得那天你举着一朵棉花糖像精灵般跳着向我走来。你快乐地向我炫耀:“看,妈妈给我买的棉花糖还是花形的呢?”我心里直流口水却不好意思说,但你却大方的的到我面前,“我们一起吃吧,你吃那边我吃这边。看谁吃得快、吃得多?”随着你一声令下我们俩疯狂的吃了起来。感受着软绵绵的棉花,在口中慢慢融化。酥酥的甜甜的,不一会儿这朵美丽的花就被我们两吃了个精光。我们看着彼此那张脏兮兮的小花脸,不由得发出了咯咯的笑声。“你笑我,哼!你敢笑我。看我怎么收拾……你别跑……”爽朗的笑声在凉爽的空气中荡漾。明媚的阳光下洋溢着两个小姑娘天真的笑脸,棉花糖的味道在舌尖流动。这声音经久不息。 慢慢的嘴里却已没了那棉花糖的甜味。我不知道是因为回味的太久而失去了。还是因为吃了别的东西被掩盖了。总之从前的味道总是回不来了。过去的的人今日也不知去了哪了。 秋日的斜阳下我单手举起一朵花型的棉花糖。我想找回从前的味道就觉得好像没有那么甜了味道也不对,可能真的少了些什么吧?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回味的久了就失去味道了,而真正的味道在你心里。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回味”。文题虽然是单个的词,但仔细分析应该有两个要点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回味”,即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回味”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还是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但又都得品出点东西来,体会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情感;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也可以说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XX中学准备举行“民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生活中的端午)学校文学社决定在全校开展以“端午情”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稿截止日期为6月30日,请你以学校文学社的名义,为征文活动写一则启事。

(2)(名著中的端午)“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水浒传》

酒宴上,梁中书告知夫人“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后来,蔡夫人推荐由____________负责押送,于是有了“____________”(概括故事情节)的故事。梁山好汉们的这次行动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行动成功的两个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这则邀请函,内容和格式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其中五处并修改。

家长会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为了进一步开阔您的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定于2018年2月1日举行以《作绿色公民》为主题的环境保护月家长动员会。诚挚欢迎您的拜访,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明德中学     2018年1月28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点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第④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A)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② ___________、鼎盛时期等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B)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1.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处画线句,分析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B)说明方法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B)说明方法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夫人荻画地

②教以

其稍

(2)将“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译成现代汉语。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