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有时是需要改变的。面对单调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有时是需要改变的。面对单调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广泛的兴趣爱好去改变;面对疏离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用温暖的笑容去改变;面对僵化的思维,我们可以用富有创意的灵感去改变……世界因改变而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精彩。

请以“用      改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范文: 用时间改变 小时候,家里老屋拐角处的屋檐底下,镶着一块青石板。每逢下雨的时节,雨水会顺着屋檐汇集而下,滴在青石板上。 那年月,没有电视、报纸,可阅读的书籍也很少,除了教科书之外,几本搜刮来的小人书早已滚瓜烂熟。没有喜欢的娱乐消遣的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发呆,也是一项可以反复运用的消遣方式。 雨,时常会搅扰我的静默。雨点们就像一只只小蝌蚪一样,挤进我的视线。屋檐下的地面,经过雨点的多次击打,已经形成了一条细长的沟壑。而那块青石板,似乎没有丝毫的损伤。雨点掉落在它的表面,又被无情地弹射回来。“滴水穿石”忽然跃入我的脑海。如果可以,那又需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敲打呢?我暗自思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石板依旧完好如初。因为求学,我离开了家乡。在那些背井离乡的日子里,我的心变得浮躁与忙碌。渐渐地,故乡远离了我的视线,同时远离的还有那些发呆的日子里的一个个遐思。 多年之后,我忽然想起了那块青石板。只是不知道它是否一如从前那样完好无损。于是,借着一次探亲的机会,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青石板还在原地。只是在雨水“滴答”的地方,明显出现了一些“凹”痕。 很多时候,仅凭我们的肉眼,并不能立即看出事物的某些细微变化,但是时间就像是一架高倍显微镜,让我们能清晰地感知事物任何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事物的表面,也体现在事物的内在特质上。 时间会改变一切!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后,能够坚持脚踏实地,纵然是蜗牛的脚步,也能抵达金字塔顶。 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的每一次小小的努力虽然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积土成山,集腋成裘”,量变的过程中必定会迎来质的飞跃。 【解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提示性的语言和语段,为我们打开了写作思路,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该题目关键是对“改变”的理解,“改变”必然有一个过程,应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让我从反面走向了正面(当然,也可以让我从正面走向了反面)。“改变”前后的内容都要交代,因此用到对比手法。这里的改变是一个大的方面。结合题干要求,可以将其内涵缩小:或名人(平凡或伟大的人)、或一句话(平常的或深刻的话)、或一件事(普通的或重大的事)等,直接决定了写作的方向,规定了选材甚至中心。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因为题目的关键是“改变”,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紫藤

徐晓杭

①紫藤是一种妖怪,它能活很久很久,几十年,几百年。可贵的是,即使活很久,她也从不卖弄化石般的古板和深沉,或许她真的不懂,老而白痴的东西是很多的。

②妖怪惧怕阳光,紫藤的白昼就是冬天。在冬天,她完全僵硬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还活着。她变成了一堆白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枯柴。她的丑陋、老态,一夜之间就赤裸裸地在某个冬日袒露无遗。她所有的语言,外貌,颜色,形体,都在寒风中褪去。她拖着一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枯藤,在长廊的钢筋水泥架上。

③她没有了媚眼,没有了娇嗔婉转的声音,没有了摄人心魄的舞蹈,光秃秃的,连一层遮羞的皮都没有。她扭曲着,低匍着,几丈长的躯干,竟没有一尺是直的。那种铭心刻骨的沧桑疤节从最粗壮的根部开始,一直留痕到最细小的末梢。

④天哪!只有这时,你才能读到万般风情的娇媚之下竟有如此惊心动魄的迁就和委屈。很少有人会注意蛇盘虬结下曾经有过的曲曲折折。你不问,她也不说。

⑤可是,当春天来临时,紫藤的夜晚就来了,她一天天地苏醒,谁都不知道她灵魂回来的路程。没有柳的芽,在春风里招展;没有桃的蕾,在雨露中逍遥;更没有玉兰的大花苞,在三月让人欣欣以待。她僵硬的骨头甚至没有发出一点点翻身的咔咔声,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复活了。

⑥用化腐朽为神奇来描述紫藤的起死回生并不过分。那堆瘫在庭院里、假山旁、花园长廊上的白骨仿佛有魔力在吹气,在一个春风煦暖的午后,坐在长廊下的硬石凳上,忽然就有人看见紫藤已经变成了少女。她正在向支撑着她全部躯体的回廊宣讲她的教义,她的宗教意义和她柔软的肢体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使长廊和假山全然想不起她从前的容颜,那种选择性的认知,使他们觉得她和上一个春天的故事完全地脱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于是,他们心甘情愿地相信了她的布道,让自己的肩膀扛起她所有的要求。

⑦就像《聊斋》中的女妖,紫藤是讨人喜欢的。她能把所有的人都迷倒在长廊下,她所有的行为都没有恶意。绿叶在长廊上柔软地伸展着,变幻着,她在四月阳光里就让人闻到了脱俗迷人的香气,看到了优雅恬静让人百看不厌的紫藤花,她从来不让人等待得太久。那种粉白淡紫的花球,让你忽然就会觉得花卉们悬垂的日常生活中,葡萄苹果般地结果,是多么乏味和平庸。

⑧紫藤可读的长裙,使春天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由哲学变成了美学,由单词变成了物质,变成了春天可以让人触摸的肌肤。

⑨紫藤是如此销魂,她即使变一千次,也让人深信不疑。她悄无声息的柔软,让所有的坚硬心甘情愿地放弃抵抗。她在一场春风里,让所有的坚强和理想不知不觉都入了她的锦囊。

⑩紫藤在收拾了所有的偏见和仇视后,在一串串迷人的花球里,吃吃地笑。

没见过紫藤的游人是遗憾的,没有紫藤的花架是寂寞的。

1.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紫藤是一种妖怪。

2.解释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

(1)她拖着一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枯藤,在长廊的钢筋水泥架上。

(2)紫藤可读的长裙,使春天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由哲学变成了美学

3.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出两种,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没有柳的芽,在春风里招展;没有桃的蕾,在雨露中逍遥;更没有玉兰的大花苞,在三月让人欣欣以待。她僵硬的骨头甚至没有发出一点点翻身的咔咔声,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复活了。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⑨段和第⑪段中的画线句,请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她在一场春风里,让所有的坚强和理想不知不觉都入了她的锦囊。

(2)没见过紫藤的游人是遗憾的,没有紫藤的花架是寂寞的。

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紫藤萝瀑布》

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的表现手法相同而表达主题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我国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 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班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 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 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 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 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苏州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①秦穆公:相传为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2)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2.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河    尝射家圃(《卖油翁》)

B. 颠乎      即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C. 非木柿      斯陋室(《陋室铭》)

D. 渐沉渐深    六十而顺(《<论语>十二章》)

2.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莲叶

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注释)①此诗系郑谷告老辞官归隐后而作。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对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C.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D.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2.请揣摩诗人使用叠词“差差”“柄柄”的好处。

3.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