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是——正如飞机失事是很小概率的事件,但只要碰上一次我们就歇着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的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甚至再也不用吃饭了。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肉、蛋、奶,都充满了细菌。绝大多数人喜欢的走地鸡、野味、农家肥种的菜、野生的鱼虾等等,携带的细菌比大规模养殖的更难控制。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用“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都显得过于保守。细菌的繁殖速度,不是“一生二,二生三”那么慢条斯理,而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那样的几何速度。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有的细菌半个小时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一个细菌在这样的条件下,24小时之后,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几万个。

③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了农药的蔬菜,农药分解或者洗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其中的细菌,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二是保存的条件。细菌的来源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大概每个人都能想到,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20摄氏度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旦给点温暖,它们照样又灿烂起来。一些顽强的细菌,在4摄氏度的冷藏室内照样生长。所以,冰箱也只能暂时保存食物,最安全的方案还是尽量加快流通,减少存货。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了。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约72摄氏度15秒。经过这样的处理,细菌量会被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

⑤无数的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的。

⑥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的存在。那些存在的细菌,本来可能成为我们食物中的菌种。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提供广阔的天空。

(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拟写标题。

2.选文第④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第④段画横线句中加点短语的表达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提及的减少食物细菌的方法。

 

1.示例:细菌与食品安全 2.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加热是杀死食物中细菌的最有效手段。 3.该短语表限制,不排除将来会出现更有效的杀死细菌的手段的可能性,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准确。 4.①洗涤;②低温保存;③用高浓度的盐腌制;④加热;⑤保持存放食物的地方(厨房、冰箱)的清洁,并使其通风干燥。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内容概括即可。语言要简短,概括要全面,标题可以拟写为:细菌与食品安全。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文中第④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加热是杀死食物中细菌的最有效手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阻绝______  (2)四俱备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略无/阙处    B. 或王命急/宣

C. /多生怪柏    D. 沉鳞/竞跃

4.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找出两文中能表现景物色彩搭配之美的句子,写下来,并写出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尾联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      的依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2)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查看答案

诗文填空。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老骥伏枥,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5)__________,千丈见底。__________,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6)王绩的《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点出钱塘湖方位,并勾勒出钱塘湖早春的轮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B.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C.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它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如蜜蜂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D. 在作者笔下,《昆虫记》中的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是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进行扩展和阐释。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与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C. 《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 《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