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B.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扬州历史文脉,让我市“非遗”保护地方法规落到实处。
C. 中国制造要与世界接轨,离不开大师级工匠高超技艺的支撑。
D. 打造“世界运河城市之都”,虽然是时代赋予扬州的使命,也是对扬州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的重要考验。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为人诚实,即使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上,也会目不窥园,不随意采摘果农的劳动成果。
B. 他们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尊严,而且以身作则,巩固了国家的民主传统和习俗。
C.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一票难求,有些不法分子制造大量假票,令人叹为观止。
D.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选聘(pìn) 模拟(mó) 萦带(yíng) 锲而不舍(qiè)
B. 朦胧(méng) 祈祷(qí) 舷窗(xuán) 海市蜃楼(shèn)
C. 累赘(zuì) 迸溅(bèng) 凛冽(liè) 忍俊不禁(jīn)
D. 粗拙(zhuō) 譬如(pì) 憎恶(zèng) 悲天悯人(mǐn)
(题文)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忘记的,它们,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内容、更加多彩、更显厚重,一旦忘记了,我们的生命就有不能承受之轻。
请以“ ,是不能忘记的”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①重庆南山山脉有一座山,山顶竖着三块自然生成的大尖石,远远可望见。我们叫那座山“三块石”。
②三块石有个公墓,在很大片松林之中。打我三四岁起,父亲常带我去那儿打柴。
③父亲曾是舵手,全国一片大跃进时,白天夜里都开船,累坏了。大饥荒中又加班太多,营养跟不上,他好几次从驾驶室跌下江去,最后一次几乎丢了性命,在医院住了好长时间。病好后就回家当“家庭妇男”。
④他的眼睛是渐渐瞎的,我上小学前,还几乎看不出来眼有毛病。那时,白天看东西没什么问题。我上初中时,他眼睛就不太好了,拿一份《重庆日报》看,要戴眼镜。后来看报时间久了,中间得取下眼睛休息一会,晚上得摸着走路和做事。父亲告诉我,他这眼病叫夜盲症。在我上高中时,他白天看东西就模糊了,晚上更是不行,完全看不见。
⑤父亲眼坏后,再也未与我去三块石打柴。可是他常常提起那座山。他说我小时候,倒是爱和他说话,从家往三块石的路上几乎都是山坡,我总是问这问那,每回他都耐心地回答我。有次遇上连他也不认识的树名,他就回家查他的大词典,然后把树名告诉我。他懂得很多,比母亲有学问。我对父亲很钦佩。
⑥父亲也是教我识字的第一人。他看到豌豆花、胡豆花、油菜花,就在地上用石头写出它们的名字,让我读出声。他说,眼瞧到,心就记住。我记性好,父亲高兴地说:“你比你几个姐姐聪明,教一次就够了。 ”
⑦豌豆花在我们下山的小路上不约而同地绽放,新鲜活泼。我大声对父亲说:“豌豆花,豌豆花,开白花,像蝴蝶,我喜欢它。”
⑧父亲继续扛着柴,费力地走在我前头。
⑨那个早春三月,天仍有些寒。
⑩下雨天,天井里水洞眼堵了,雨水流得慢,溅了好些水在天井的石坎上,那是连接厨房与堂屋的唯一通道。父亲有天摸黑走过,摔了一跤。我和四姐帮父亲擦上红药水。
⑪我对父亲说:“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好带你去北京医你眼睛。”
⑫父亲愣了一下,拍拍我的头。
⑬四姐不高兴了,说:“还轮不到你。我们是吃干饭的吗”?她见父亲瞪眼才止住了。
⑭后来上阁楼睡觉时,四姐说:“妈妈爸爸已试过治病,可是轮船公司医院的医生早就下过结论,就这夜盲症,还有青光眼,只有开刀才有机会,而且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医好,但也可能全瞎。只有北京的大医院才能做这样的手术,重庆再好的医院也做不了。爸爸不同意开刀,更不要去北京,说没那笔钱。妈妈非要去,两人为此都吵架了。最后爸爸说服了妈妈,说我还不想眼瞎,看不到你和孩子们。让我多活几年吧。再说,孩子们还小,很多地方都要用钱,我答应你,等孩子们长大了,你让我怎样就怎样。”
⑮钱是好东西,没钱,谁也不是英雄好汉。我对四姐说:“我长大一定要好好挣钱。”
⑯她在床那头,踢了我一脚,“做什么梦。快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⑰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给父亲治眼病成了我的心病,我有个感觉,若有一天自己长大真挣着钱了,父亲也会拒绝去北京医院开刀。
⑱以后父亲果真如此。
⑲他一直活了八十二岁,在家中平静去世。他去世后,葬在南山。
(有删改)
1.通读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父亲生病住院——父亲双眼渐渐模糊——_____________—— 父亲摔跤,为父擦药——______——父亲借口等我们长大了再去——父亲坚决不去北京治眼——父亲平静去世,葬在南山
2.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 本文中的“我”心地善良,孝敬父亲,而姐姐有时为了尽孝,还表现出跟“我”争的一面。
B.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记叙了“我”和父亲的一段往事。
C. 文章第⒁自然段借助四姐与“我”的对话,写了为治好爸爸的眼病,妈妈和爸爸吵架的情节,侧面表现了当时家境的贫穷、父亲固执中的顾家。
D.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写了父亲眼睛不好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温暖人心的亲情和孝心。
3.按要求回答下列的题目。
(1)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钱是好东西,没钱,谁也不是英雄好汉。我对四姐说:“我长大一定要好好挣钱。”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以“南山”为题,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结尾和泰格特的《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两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表达主旨上的不同点。
手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结束,据报道,工匠精神列进了政治科目考试的考题。
②一提工匠精神,人们就想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因为它们产出大量值得称道的精细产品。比如百达翡丽、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手表,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③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虽一度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但粗制滥造、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一个特别精于制作钟表、生产皮鞋乃至会捏寿司的人,会被视作“国宝”,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而中国向来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即便是瓷器、丝绸、漆器等产品享誉世界的年代,中国主流社会对匠人也并无太高评价,一些传统手艺却面临后继无人之困。
④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⑤培育工匠精神重在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重管理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应随时代变化彻底扭转。在很多发达国家,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学毕业生要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同样被视为“家族的骄傲”,这值得我们反思。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匠人的文化,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应然之举,我们应做好这道文化考题。
⑥打破固有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和确立一种推崇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才可能有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像瑞士的钟表匠那样,从容淡泊、精益求精、匠心不改,毕生做好一件事,做到近乎完美。
(出自《光明日报》,文章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
2.第②段写劳力士等手表制作精细的事例,在文中的用意是什么?
3.请阅读全文,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句式,简要概括本文的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