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材料三则
材料一: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材料二:
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持新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颗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者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材料三:
越南荔枝“美国梦”破碎,全因中国保鲜技术先进
带着丰收的喜悦,满怀信心的越南水果出口商2015年6月初开始向美国空运鲜荔枝,试图在美国市场与中国产荔枝一争高下。短短半个多月后,由于售价高出中国荔枝3倍多,越南荔枝在美根本卖不动,难圆“美国梦”。
越南荔枝在美国市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中国荔枝。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再加上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国荔枝在美的销售价格只有每公斤2.5美元,大大低于越南荔枝。相比中国,越南荔枝由于保鲜措施有限,目前还只能空运美国。越南出口商采购荔枝价格约为每公斤0.8美元,运到美国的到岸价已上涨到8美元,这其中空运成本就占了一半还多。
越南业内人士认为:“和中国荔枝争夺美国市场,越南荔枝还远不是对手。”
(转自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1.下面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
B. 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C. 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慢慢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慢慢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D. 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2.下面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 第⑤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C.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使它不易保存的主要原因。
D. 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根据材料三,不属于越南荔枝在美国难以战胜中国荔枝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
B. 中国荔枝历史更加悠久,味道更加鲜美,美国市民更加喜欢。
C. 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
D. 中国具有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
4.阅读材料二,借助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5.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三则材料的彼此关联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必以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 虽不能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庄公提出与齐军作战的条件之一是“衣食分人”“弗敢专”,但曹刿认为这是小信用,不能凭此去打仗。
B.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问“何以战”,战时能够抓住有利战机击溃齐军,战后能准确分析战争取胜的原因。
C. 庄公战前能与曹刿商讨,战时能“与之乘”,战后能“问其故”,可见庄公有虚心好问、从善如流的美德。
D. 齐军第一次击鼓,其士气正旺,曹刿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其士气已经完全消失,曹刿才下令进攻。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____)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③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两则》)(_____)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_____)
(1)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
A.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C.莫辞酒味薄,蜀地无人耕,兵戈即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
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E.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F.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上句或下句。(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可怜后主还祠庙,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② 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 ______________。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④ 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 牙璋辞凤阙,___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⑥ 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所学过的古诗词名句。
“月”自古就是被人们吟咏的话题,《月下独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写了李白孤独却又浪漫的情怀;《望月有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白居易思乡思亲之情。
请按要求作答:
(1)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图表,在横线上写出调查结论。
2015年3月,某中学文学社对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阅读内容 | 认同率 |
玄幻武侠 | 35.1% |
时尚娱乐 | 32.5% |
文学经典 | 15.0% |
时事先锋 | 17.4% |
①分析右表可知,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改变这种现状,你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 《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呐喊》,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展示了晚晴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C. 奥楚蔑洛夫是苏联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字,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文中的“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