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经过近一学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七年级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经过近一学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   )的气势;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甲)(A.当之无愧  B.一马当先)的英雄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无处不在,它让我们走出心灵的(乙)(A.阴霾  B.雾霾),享受着幸福的旅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狂_______               qiè____而不舍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A.当之无愧  B.一马当先)    (乙)___(A.阴霾  B.雾霾) 

(3)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án 锲 A A 读都德的《最后一课》 我们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浓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要注意“锲”的偏旁不要写错。(2)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当之无愧”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A。“阴霾”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处应用“阴霾”。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作答时首先选择一篇喜欢的课文,然后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题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C. 诗歌《贾生》中的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

D. 《卖油翁》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文章体现“熟能生巧”的道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2)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7)《爱莲说》中比喻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作。

请以“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你班准备举行“传统书信不可丢”的演讲比赛,想象你将在活动上发表演讲,结合下列材料,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120字以内)

(材料一)入学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宁波大学阳明学院2015年级的2907名新生分别给自己的爸妈写了一份家书。但是,家书寄出去不到野怪星期,学校里却陆续收到50多封退信,“家庭信息不详细、(收)寄件人没有写姓名、收件人位置写反了……”各种奇葩的理由层出不穷。负责本次活动的辅导员王智腾老师认为:“互联网时代,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联络方式,让同学们写这一封家书,不仅是为了搭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更是希望同学们能沉下心来认真地整理思绪,体会鸿雁传书的魅力。”

(材料二)2016年某卫视《见字如面》书信朗诵节目播出之后,好评如潮。《见字如面》是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名星读信节目,节目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以书信的方式重温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广电时评》评价道:“《见字如面》通过‘书信情怀’传递一种‘文化现象’,其巧妙之处在于‘以小见大’。把普世情怀升级为文化,从书信入手去打开历史,用细节动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饮茶的历史有多久(节选)

陈博君

说到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茶经》的作者、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则被世人誉为“茶圣”。

《茶经》共分二卷十节,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以及茶之图等不同角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和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茶经》不仅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而且是一部阐述茶文化的论著,它将普通茶事升华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首开中国茶道先河。

关于茶,陆羽在《茶经》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国,茶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融入国人的生活之中,演绎出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茶叶就成为可交换的货物。战国时期,茶叶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如“谁谓茶(荼即茶)苦,其甘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我国最古的辞书——《尔雅》也涉及苦茶。古籍《周礼·地方篇》记载,当时设有掌管茶事的官员。

如果说周有茗饮,那么到两汉,茶已成为王公贵族日常消遣之物、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饮茶对佛教徒来说很有益:一是坐禅时可以提神,使人彻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借以摒绝尘念。王褒《僮约》中令“阳羡买茶”之事,《雨山墨谈》中赵飞燕赐茶的记载,都说明茶在贵族间已渐趋普及。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即“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特别重视,尤其是它的药用价值。东汉著名医药家华佗的《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由此说明吃茶可增进思维。茶与社会生活、与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伴随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的普及,茶学蓬勃兴起,茶学兴起的反馈,又使得茶叶生产更快地向前发展。

自魏晋南北朝起,敬茶礼仪逐渐深入民间。据史料记载,当时,市场上已出现蜀妪卖茶之事。这说明,茶已向民间发展。到了南朝时,已形成“滂时浸俗,胜于国朝……以为此屋之饮”之势。

传说隋文帝有头痛病,一位僧人献上治头痛的秘方:“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常服之有效。”隋文帝坚持饮茶,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纷纷采掇这种治病救人的茗草,饮茶之风蔓延开来。

及至唐朝,茶叶更为昌盛。陆羽所著《茶经》将中国饮茶及茶文化推向高潮。唐代茶叶的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和普及发展,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技艺。唐代茶饮的最大进步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艺,其中在加工上,采用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即蒸青做饼的方法,从中加以改革完善。成书于8世纪的《封氏见闻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之物。当时,不仅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而且茶还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诵咏的重要题材。有统计说,在《全唐诗》中,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中谈及了茶。

宋朝之后,开始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茶艺、茶俗更趋丰富。茶道大行,茶成为国饮,历久不衰。

如今,虽早已进入现代社会,但茶俗在我国仍很好地传承了下来。一旦家中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依旧是必不可少的。为客人沏上一杯香茶,表达的是对来客的尊重和欢迎。敬茶、奉茶与喝茶中也有很多讲究。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文章中主要介绍了茶的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功用。

(2)饮茶的历史主要经历了“周朝成为茗饮”“______”“______”“______”“宋朝之后成为国饮”五个阶段。

2.文章第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最”,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多出运用了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具体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